过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是一个阖家团圆 , 辞旧迎新的日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到过年的前夕 , 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想方设法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 , 可以说 , 过年时中华家文化的集中体现 。

而关于过年的由来 , 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大概就是说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非常凶恶,每隔365天就会出来为祸人间,吞食百姓 。百姓们为了驱逐年兽,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用了鞭炮爆竹驱逐了年兽 。为了庆祝驱逐年兽 , 这一天就被称之为过年,还会放鞭炮爆竹庆祝 。

和这个传说相类似的,还有除夕 。
不过 , 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过年这个习俗倒不是因为年兽,而是与庄稼收成有关 。
【你知道年的由来吗,送年习俗的由来】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年,谷熟也!而《谷梁传》则说:五谷皆孰为有年,五谷皆大孰为大有年 。
换句话说 , 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过年应该是庆祝上一年和祈祷下一年五谷丰登的一个节日,与年兽之类的怪物没有什么关系 。
中国的汉字很大一部分都是会意字,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年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过年这一节日原本的含义 。

年的甲骨文,上面是一株麦穗,下面是一个人,合起来就是一个人把成熟的麦穗扛回家,意为五谷丰登之意 。而在金文中,则更加明显 , 上面那株麦穗都已经沉甸甸的弯了头 。
而随着时间的年前,年的字形早已变化的失去了其本来的含义,而过年这一节日 , 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

年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 。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记述:“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 。”这说明从周朝开始有“年”这个名词 。概念上与“岁”“祀”同意,都是指一个固定的时间段 。唐玄宗曾将“年”改为“戴”,唐肃宗又改“戴”为“年” 。民国建立,我国实行公历,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改为“春节”,也分别称为阳历“年”和阴历“年” 。.
年还是古时传说中的野兽 。传说“年”以百兽为食,在岁末的晚上到处游荡,把人、畜等见到的东西都吞进肚子里 。有一次,“年”来到一家门口 , 恰好这户人家有人穿着红衣,点着竹子取暖,正巧发出“啪啪”的声音,“年”吓得掉头就跑,人们从此知道它怕“光”怕“声” 。一到岁末就穿红衣、、贴春联、放鞭炮,希望把凶兽“年”赶走 , 获得平安吉祥 。第二天人们相互串门 , 祝贺把“年”这个凶灾过了 。五代后蜀以后逐渐形成了贴红纸春联、放鞭炮、初一拜年等习俗 。
年还有庆祝来年丰收的意思 。《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大有年”就是大丰收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是谷穗成熟的样子 。《说文解字》也称:“年,谷熟也 。”这样“年”也被寄予了丰收的希望,被人们以热闹的形式进行庆祝 。过了腊八就是年,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小年)到除夕,家家户户除尘,采购年货,贴春联 , “福”字年幅,窗花,除夕之夜守岁 。正月初一子时爆竹四起,辞旧迎新 , 欢庆新春到来 。

我在重庆荣昌小的时候老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叫做(年)的怪物 。它生活在水头里,尖角 。每到新年前夜,它都跑到吴家村里找人吃饭 。大人,老人家和小孩子都非常害怕,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跑到山上躲起来 。今年,一位留着长得像仙人的老人来到这里 。人们忙着上山 。村庄一片混乱 。没有人注意到这位老人 。只有一个好的新婆婆给了他吃点东西并告诉他 。“你走了,让我们等几年吧!”但谁知道这位老人听完之后说:“不要害怕,今晚我会留在你家里,我必须赶走一年 。”这位老太太建议了很久 。使用 , 我必须去 。到了晚上,他来到村里找人吃饭 。他来到老妇人的家里 , 看到门上的红色对联 。突然,“噼里啪啦”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他害怕多次撤退 。这时门打开了,我看到那个白胡子的老头穿着一件红色长袍,站在院子里,房间里满是灯光 。在一年中看到它后,我害怕逃跑 。从那以后,人们就会知道今年的怪物会害怕红色 , 光线和声音 。因此,每年,人们都穿红色对联,穿红色衣服,放鞭炮,永远不要关灯 。这家人团聚了 。不知道跟那些是不是一样,反正没得根源的 。谢谢大家我是装修大柯也来摆摆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