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存最古老的《老子》--郭店楚简《老子》 。
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对纪山镇郭店村的一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批堆在烂泥里的竹片 。经过清洗、整理之后,整合出了《老子》甲、乙、丙三组,共计两千余字,是传世《道德经》内容的五分之二 。
郭店楚简《老子》的抄写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前,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抄本 。
对郭店楚简《老子》,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并存 。
其一 , 郭店楚简《老子》最接近《老子》原本 。后来各种版本的《老子》,都是在郭店楚简《老子》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结果 。
这种认识预设的前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 , 大多经历了数十到数百年的时间,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如《论语》、《管子》、《韩非子》 。《老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经历这样的过程,似乎也不奇怪 。
其二,郭店楚简《老子》只是《老子》的摘抄节本 , 而不是完整本 。
这一认识预设的前提又不同了:《老子》面世的时候就是一个完成度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成品,而不是半成品 。
这两种认识,目前来看 , 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是摘抄节本的观点占据上风,却也没有完全把对方打压下去 。
3、争议多多的《老子》--西汉竹书《老子》 。
2009年 , 北就大学接受了校友捐赠的大量竹简,其中,完整的有1600多枚 , 残损的有3000多枚,其中就包括了《老子》 。西汉竹书《老子》现在完整的竹简176枚,残简105枚,折合后总计211枚,5200多字 , 是现存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本《老子》 。
由于北大的西汉竹书《老子》并不是直接从古墓中出土得来的,而是北大校友从海外文物市场收购而来的,其出处与真实性都受到诸多质疑 。
5、四大谱系《老子》,首选马王堆帛书《老子》 。
帛书《老子》第1章中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这就告诫我们所有读《老子》的人,不要试图用春秋及之前的知识来解读老子之道 。用春秋及之前的知识去解读老子之道,只会得到华而不实的结论,再愚蠢不过 。
帛书《老子》第3章说 ,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所有读了《老子》的人,都是闻道者 。好的闻道者,闻道之后只会坚持不懈地为道;普通的闻道者 , 闻道之后也为道 , 却缺乏坚持下去的恒心与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差的闻道者,闻道之后哈哈大笑,笑的是为道居然会如此简单,因为他们认为闻道就是为道 。
选择马王堆帛书《老子》,一开始就会知道,搞懂道的含义并不是读《老子》之后的首要任务,读《老子》之后的首要任务是为道,这样就不会再像前人一样走弯路,错过为道 。
7、小众版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 。
至今,我们也没有发现一个完美版的《老子》 。每一版本《老子》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这些错误,甚至会引导我们对《老子》作出错误的理解 。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即使是在最古老的郭店楚简《老子》也存在 。郭店楚简《老子》乙组第2章中写到,“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或损 , 以至于亡为也 。亡为而亡不为 。”
无为而无不为 , 按照字面含义理解,一方面什么都不做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什么都做,显然是不合适的;按照通常的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话说了又等于没说 。
严遵的《老子指归》里,“无为而无不为“变成了”无为而无以为” 。一个字的改变,带来的可能会是对整个《老子》认识的改变 。
如果是”无为而无以为“,那么,马王堆帛书《老子》第1章跟第11章就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两章里都出现了”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 。在第1章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在描述上德者的行为特征;在第11章里,“为道者······无为而无以为”是在说明为道能够达到的结果 。
【如何选择《道德经》的版本呢 - 经验总结 www.jingyanzongjie.com】
通过”无为而无以为“,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德是通过为道来达成的,就把德、仁、义、礼跟为道联系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