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风俗,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

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

七夕拜老人还是中秋拜老人?
我们选择在七夕拜月老,在众人的印象中,七夕节又是情人节,男男女女选择在七夕节约会 。也有部分小伙伴在七夕节的时候,找自己的意中人表白,不过从古老的传言当中,我们发现七夕节需要去拜月老,只有敬拜月老之后,月老才会给牵红绳记在自己的左手腕上 。另外也有部分小伙伴七夕节去拜月老 , 主要是为了求得月老福能够挂在自家的房门上,或者是床头 。
中秋节的风俗,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得到月老的庇佑月老的红绳,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清楚的,他能够保佑一些还没有结婚的男男女女,能够尽快的找到意中人,并且结束单身的情况 。七夕节传说中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现如今人们将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所以很多小伙伴会选择七夕节来祭拜月老 , 另外在七夕节当天也会存在一定的风俗习惯 。
中秋节的风俗,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

小伙伴们选择在七夕节拜月老的时候,需要准备纸钱香,还要买红丝线、喜糖等等,可能有部分小伙伴第一次去祭拜月老,这时候需要将金纸直接放在柜台点香开始祭拜月老,在祭拜细节当中各有不同,因为每个地区会有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过小伙伴们需要注意自己,在祭拜月老的时候,肯定要说出名字、年龄、地址 , 这样月老才能够更好的保佑你 。
中秋节的风俗,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

如果我们选择在家里面祭拜,月老求姻缘的话,要准备蜡烛,并且还需要准备香火 。其实在祭拜月老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准备一根红绳 , 此刻只需要一根红绳就可以,如果你选择了多根红绳,可能会出现烂桃花的样子,另外小伙伴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准备水果、金钱元宝等等 , 单身的女性还是要准备粉饼、胭脂盒,在祭拜月老的时候肯定要告诉月老自己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我们要向月老自我介绍 。

中秋节的风俗

关于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风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 , 行糜粥饮食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 , 秋夕月” , 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 , 农民为了庆祝丰收 , 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 , 成功发明月饼 , 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 , 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 。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 《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 , 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
北宋 , 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 , 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 , 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 , 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 , 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 , 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 , 他处不足食也 。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大者尺余 , 上绘月宫蜡兔之形 。”“每届中秋 , 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 。至十五月圆时 , 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也 , 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 , 有“谕尚书镇牛淆 , 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 ,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 , 至明清时 , 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主要习俗有:
一赏月(玩月):
文人月下吟诗对诗,赏月,喝酒 , 聊天 。民间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
二荡秋千,喝酒,
月下男男或女女结伴出走 , 又叫“踏月(采月,滨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 , 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 。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 , 贵家结饰台榭 , 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 , 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喝酒在月下吟诗 。
三赏桂:
桂树下赏月,吟诗,喝酒
四拜月:
妇女拜月 。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 , 面如皓月” 。《拜月亭》设大香案 , 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拜月全家拜还是只有妇女拜 。《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
五拜月老:
求爱情 , 求偶,爱情如月满 。
六吉祥物兔爷(兔君):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习惯 。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 。或用泥,或用面做 。《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 , 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
七焚香:
焚以桂花香 。妇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
八团圆节:
夫妻和美 。祭祖祭祀 。何家团圆饭,赏月
九月宫符:
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 。一双蟾兔满人间 , 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
十拜新月:
唐代流行每当新月初生 , 妇女们便在深夜拜祷,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华常驻 。“此只能妇女拜 , 团扇,又叫月扇 。
十一中秋互赠铜镜
既然中秋节也是铜镜的节日 , 铜镜之上出现中秋题材的月神形象纹饰也就变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
中秋赏月已是大众习俗 , 而秋夜赏镜,知之者不多 。但凡知晓者 , 从见它的第一眼起 , 便会渐渐迷恋上渗透着亘古的气息的、如月光般明亮的铜镜 。
相耀生辉的明月与铜镜渊源始于盛唐时期,每到丹桂飘香的季节,铸镜师的当务之急便为铸造“双秋”镜——千秋镜、中秋镜,以供佳节之用 。
在中秋题材的若干个铜镜品类中,无论是双鸾瑞兽花鸟镜、双鹊月宫盘龙镜亦或是唐皇夜游月宫镜 , 都具有寓意深刻的人文历史意味,凝结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智慧,而这些铜镜,也将成为后代永远追慕的珍品 。
中秋互赠铜镜习俗由来已久
相传中秋节的前身是“千秋节”,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 , 开元十七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应百官表请,将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设定为“千秋节”,举国欢庆的节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献美镜珍宝,皇上亦会在扬州定制铜镜颁发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将之命名为“千秋镜”,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进献铜镜和皇帝向大臣赏赐铜镜的惯例 。
唐玄宗作诗《千秋节赐群臣镜》以纪之:“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臣 , 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 , 留意感人深 。”亦有臣子张说的五律《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宝镜颁神节 , 凝规写圣情 。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 。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 。不承悬象意 , 谁辨照心明 。”
逐渐数年,千秋节便演化为互赠铜镜的节日,也被称为千秋金鉴节 。这一时期的千秋镜可分为赐镜和献镜两类,其中凡带“千秋”铭的都属赐镜,装点龙或衔绶鸾鸟 , 华贵大气 。孔祥星先生所编著的《中国铜镜图典》双鸾瑞兽花鸟镜,钮左右立一鸾,振翅翘尾起舞 。钮上一奔驰的瑞兽,钮下一株葡萄枝蔓果实,一鹦鹉展翅立于葡萄串上 。边缘为两两相对称的四种纹饰,一为盛开的葵花中各有一“千”“秋”字,二为如意云头纹,三为二叶一苞折枝花 , 四为方胜 。千秋镜的铸造与流行充分反映了开元至天宝初年大唐盛世下人们祈求玄宗福寿愿望和渴望太平长久的心理 。
惟“诗”“镜”佐证千秋之景
唐玄宗诞辰之后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唐朝百姓迎来普天同庆的中秋节 , 这同样也是铜镜的节日,铸镜师将不同的中秋传说熔于铜镜的铸造,诞生了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
如图所示“双鹊月宫盘龙镜”,双鹊夹钮衔绶,展翅飞翔,月中有一株桂树 , 两侧有月兔捣药与蟾蜍纹,钮下一蟠龙飞于海上,间隙饰四朵祥云,葵花瓣缘与月饼形似 。月宫镜,镜背纹饰主要刻画有蟾蜍、玉兔捣药、嫦娥、桂树 。蟾蜍因其冬眠周期与月亮盈缺相似而被先民视作月宫代称;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故事流传,可见玉兔亦甚早成为古人对月宫的遐想代表;战国时期成书的《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六朝之后,嫦娥的地位逐渐升高,美丽婀娜得嫦娥超越玉兔蟾蜍 , 成为月宫中最吸引人的仙子 , 描绘嫦娥的铜镜也将其美丽的形象刻画得 。
表现于铜镜之上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 , 三人乘云漫游月宫,并得听仙乐,使唐玄宗终得《霓裳羽衣曲》 。
安史之乱后 , 唐代国势转衰,盛世千秋之景不复存在 , 回观历史 , 曾经的起伏波逐淹没于时光的长流之中,如今,惟遗“诗”“镜”佐证
;
【中秋节的风俗,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
以上就是关于中秋节的风俗,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的全部内容 , 以及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