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业者都坚信自己的道路与众不同,都竭尽全力追求成功 。然而,只有极少数创业公司存活下来了,大部分只能煎熬至死亡或负债累累 。这看起来似乎是运气使然,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创业的前四年属于我的创业上半?。坪跏恰霸似患谩? ,屡败屡战,历经了三次创业生死轮回 。在那四年里,我摸着石头过河,用的是大多数创业者常用的“肉身填坑大法”,也就是自己犯过的大错不要再犯 。

高维学堂创始人 KK
2012年 , 我懵懵懂懂地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真正的创业,跟随一位老大哥一起合伙创业 。我们综合考虑内心情怀的向往和现实资源的支撑,选择了创始人俱乐部这个创业方向,以会员制的服务方式 , 帮助创始人去创新、升级企业的商业模式 。这个想法看上去不错,刚起步也比较顺利 , 但因为用户对俱乐部的产品认知是模糊的、对交付的价值成果是不可预期的 , 我们很快就陷入增长困境 。
【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创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创业技能】
说不清楚的东西,就说明其还未真正实现产品化,我们选择了俱乐部这种产品形态,从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要失败 。随着发展会员越来越难,现金流难以为继,我们又做了一个荒诞的决策:涨价!且加价不加量——也没有增加实质性服务 。两年里4次涨价,会员费从2.8万元/人涨到7.8万元/人,后来卖不动了 , 又不得不降到6.8万元/人 。
一个错误的决策让整个公司陷入骑虎难下的死循环,也让我至今都愧对于那一群后期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好友 。然而,令我汗颜和感动的是,俱乐部的这些会员好友,后来在我人生低谷时,鼓励我创立高维学堂并持续帮助高维的成长 。
这是一段特别痛苦和煎熬的创业经历 , 不仅让我掏空了积蓄、掏空了身体,更因为对会员、团队、家人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而让我时刻处于极度的焦虑和巨大的压力中,乃至失眠了好几个月 。假如你未经历过这样拼命挣扎而又无力挣脱的困境 , 很难想象其中的痛苦,我真心希望创业的你不会经历到这些感受 。
当然,最沉痛的经历,也会带来最深刻的反思 。我用自己“肉身填坑”,获得了三点珍贵的教训:
(1)情怀创业是内部视角,容易遮蔽理性和客观 , 而创业是一场向外求证的过程 。
(2)努力和成功不是因果关系 。选择正确 , 我们的努力才有价值 。
(3)认认真真地做好产品、服务好用户,这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这是企业的本分职责 , 是一切的基础 。
依据排除法,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验应该会让下一次创业离失败远一点 。于是,我不服输地进行了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可现实不仅狠狠地打了我的左脸 , 还狠狠地打了我的右脸 。
我的第二次创业是投机式创业,2014年为了追赶O2O风口,我进入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还没到施展身手就已经阵亡 。这次我得到的教训是:不熟不做!每个表面看起来简单的行业 , 深扎进去后,你会发现里头的门道都很不简单 。所以说,创业,请优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或擅长的能力圈内寻找价值最大化的创新机会、未来机会 。

吃一堑长一智,我的第三次创业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商学院圈子,搭建技术团队开发了“众筹式学习”的软件系统,取名“我包啦”,计划卖给各商学院EDP中心来创新改变传统的低效招生模式 。结果9个月我们成功卖出了3套 , 合计9000元,总收入都抵不上一个程序员的月薪,技术团队都跑了 。
在连续3次创业失败后,我环顾四周才蓦然发现 , 创业的深坑不计其数 。查理·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里 。”同样地,如果我能提前认知此处有坑,能够看见坑、判断坑 , 那我就绕开它 。
摸着石头过河这种“肉身填坑大法” , 试错成本太高了 , 人生的创业黄金期是非常短暂的,没有多少个4年还能再被如此糟蹋 。更何况每次创业失败,给团队、家庭、社会带来的浪费和伤害都是触目惊心的 。创业成本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
放眼整个社会,超过90%的创业死亡率的失败经验,并没有给“创业”本身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创业的路,本不该是这样 。
为了让自己挣脱屡战屡败的魔咒 , 也为了让身边的创业好友们避免失败,我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条成功概率高且可重复的道路呢?为此,我问询了近百位成功的创始人:“‘九死一生’的创业路上,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做对了什么?”在众多解答中 , 我发现有一个答案的频次特别高,犹如当头棒喝 。
这个答案就是做对关键决策!
企业的路,就是做对一个个关键决策 , 从而相互联结发展出来的 。决策对错决定生死,能力强弱决定快慢 。而现实的挑战是,我们身处的商业时代有两大主题:互联网化和全球化 。互联网化,加速了市场、用户、需求、技术、模式等商业核心要素的不确定性,而企业要在这些加速度变化的要素中组合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确定性的成长之路,这使做对关键决策的难度系数暴增 。
同时 , 现今的时代对关键决策的容错率也越来越低 。互联网让全球变“平”了,这给商业带来了信息文明,也带来了饱和竞争 。不管你选择哪一个行业,在你颤颤巍巍刚创业起步时,就要面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对手,直接在同一个维度上展开竞争,展开市场份额和用户的争夺 。创业变成了聪明人之间的赛跑 , 每一个风口、每一条赛道都会被迅速填满 , 每一种有效打法都会被迅速复制 。任何一个商业新机会,都有无数的成熟竞争对手参与其中 。这些挑战时刻考验着我们,既要避其锋芒,培育出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 又要走对每一步、做对每一个关键决策,一招不慎就会成为“炮灰” 。
于是,几乎所有的创业,都是一个危险性很高的选择游戏:活着,需要做对无数个关键决策;死亡 , 只要一两个关键决策失误!
在创业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会接连不断遇到岔路口:赛道的选择、核心用户的选择、产品方向的选择、商业模式的选择、增长方式的选择、合伙人的选择、股权分配的设计、融资节奏的安排等,都是一个个决策大难题 。每一个关键决策的最终确认键,都只能由创始人亲自按下:选择做这个还是做那个 , 选择这么做还是那么做 。
我发现自己就是因为做错了某个关键决策才掉进创业大坑里 。经历了“血淋淋”的三次创业失败,我从头再出发,第一个急用知识是什么呢?是选方向、选赛道的知识体系 。在关键决策时刻,我遇见了天图投资CEO冯卫东,这正是他有重大建树的知识领域 。他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建议说:“众筹式学习模式,只是形式的差异化 , 无法构建可持续的优势竞争力 。关键还在于被众筹老师的实战水平和课程内容质量,你们如果能具备课程产品开发和运营能力,就自己办一个接地气的商学院吧 。”
由此,我们决定转型换赛道,不再卖众筹学习系统了 , 而是选择做一家实战型的商学院 。我们一切从零再开始 , 重建团队 , 品牌名也从“我包啦”更改为“高维学堂” 。三个月后,学习完定位课程,我们才知道“赛道的选择”属于品类的知识 。
冯卫东除了建议我们换赛道之外,还向我们推荐了《精益创业》这本书,也正是这本书 , 帮助我们在一年后发现了“科学创业”的创业新方法 。

kk和高维学堂的两位实战导师(左起:冯卫东、kk、何德文)
创业3.5次,从自己躲坑到帮助其他创业者避坑,KK一直是科学创业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这次读书日直播活动,我们也特别邀请了作者本人解读《科学创业》,作为创业者 , 必须不断学习,你未必要成为每个知识领域的专家,但必须清晰看到创业涉及的关键知识领域的拼图,避免认知盲区、不踩大坑 。
创业验证期,企业生命极为脆弱,却要在极短时间内 , 用极少人、极少钱完成7大关键商业假设的验证—定方向、创模式、搭班子、做产品、树品牌、促增长、带团队 。
如何突破重重关卡成功从0到1?
首先,确定每一关需要集中资源和精力解决的关键决策;其次,用主题式学习方法,学透相关科学方法论,拆解实践案例;最后,大胆实践 , 精益验证 , 渐进式落地 。
企业的路 , 就是做对一个个关键决策 , 决策对错决定生死,能力强弱决定快慢 。
【创业者交流】私信回复【科学创业】即可获得高维学堂梳理的科学创业路线图,助创业的朋友认清创业路上需要 突破的7道关卡,在每一个环节做对关键决策 , 少走弯路 。
关于创业 , 目前各种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想要创业就必须做好创业计划 , 除非你做的是独门生意 。创业计划首先要摸清同行业的经营情况及模式,当然竞争压力越小越好,竞争压力过大的行业尽可能避免 。计算出投资与收产出率,如果投资不能三年以内收回的行业就不是优质行业 , 需谨慎 。无论投资任何行业,都要让自己成为行业专家,拥有过硬的行业技术及发展远见,同时要具有牢靠销售渠道 。行业产品要做到别无我有、别劣我优、推陈出新、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主动权以及话语权 。保证生产和销售渠道的畅通,保证现金流的畅通,保证优秀人才的引入 。做到以上几个方面 , 我想离成功就不远了!祝所有创业者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