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东南亚国家联盟,并没有真正的核心国家 , 这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决策和运作模式紧密相连,也与整个东亚的一体化进程紧密相连 。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国
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决策和运作模式来看 ,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各个成员国基本上自觉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在处理本地区问题上采取符合亚洲价值观的方式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 , 而对外则争取以一个声音来说话 。为了保证各成员国能够遵守这一原则,东南亚国家联盟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在决策时一律处于平等地位的原则 。而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国家联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善的多层次的决策和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下的重大决策由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作出,如果无法达成一致的话,又允许成员国保留意见 。换句话说,东南亚国家联盟允许通过寻求最低限度的共识和让步来完成决策,方式灵活 。这样的话 , 经过长期的发展 , 东南亚国家联盟逐渐形成了平等、无核心,又具有一定效率的决策和运作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东盟方式” 。
东南亚国家联盟盟旗及其成员国国旗
这种“东盟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东南亚国家联盟及其主导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要从更广泛的东亚范围来看,所以对于形成“东盟方式”的原因,这里将从东亚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相处方式
第一,东亚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东亚地区各国在近代普遍遭受了殖民主义的统治或者威胁 , 而在二战以后 , 又面临着美苏的渗透,这种历史记忆使得东亚各国更倾向于联合自强,而不愿意参加由强势大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 当然,也不愿意过快的让渡国家主权推动经济一体化 。
美苏在东南亚争夺与渗透的典型:越南战争
第二,东亚地区各国并不像欧洲那样享有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文化背景,更不要说根本不具备欧洲历史上那种历史悠久的欧洲联邦思想和传统,这导致了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主导权问题上 , 彼此互不信任,很难同意某个国家或者某几个国家成为推动一体化的核心国家 。
戴高乐与阿登纳的历史性握手及法德和解纪念石刻
第三,东亚地区缺乏那种形成推动东亚一体化凝聚力的核心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与欧洲一体化存在着法德合作这一公认的发动机不同,东亚大国之间面临的政治和解问题(法德合作的先决条件是法德和解) 。虽然在理论上 ,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可以通过双方的合作承担起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发动机的作用,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 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阻碍双方走向深化合作的重大障碍,而中国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根本不具备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核心或者发动机的能力 。在这种区域合作的发动机缺位的情况下,其他推动区域合作的行为体只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这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而且还不会具有核心国家(原因已经说了,除了中国和日本合作承担推动区域合作的发动机功能外,本区域内不可能再具有第三个充当区域合作核心的国家;同样的除了中国和日本合作推动以外,本区域各国可以接受东盟这样的无核心的国际组织推动区域合作,但不可能接受一个有核心的国际组织来推动) 。
中日关系影响东亚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东亚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构变得非常困难 。在东亚,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既有民主国家也有军事独裁国家,既有共和制国家也有君主立宪制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而且即使是民主国家,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仍然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中 。这种多样性就导致了在东亚地区,当然也是在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 , 如果想要达成一种完全的全体一致是非常困难一件事情,所以只能采取相对比较灵活的有限共识和让步的方式来完成决策 。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国
第五,东南亚国家联盟任何一个成员国,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只能说是中小国家,力量都相对薄弱,在国际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比较高,这就导致了东南亚国家联盟虽然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最重要推动者,但其在东亚区域合作方面很难作为一个组织核心在东亚形成凝聚力 。在安全问题上 , 东南亚国家联盟在面对区域内的突发问题和区域内各国的边界与领土争端(包括领海争端)和经济敌对时无能为力 。在经济上,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的联合经济实力,又不远不如中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如果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区域合作问题上态度消极的话 , 东亚区域合作就很难形成 。再加上东亚各国(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纷纷与区域内外国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双边自由贸易网络,这实际上阻碍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和东亚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安排 。另外 , 东亚各国 , 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各国 , 由于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竞争激烈,再加上政治制度、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出现了政治“小集团化”和经济“双层化”的发展趋势,这也使得东南亚国家联盟各成员国很难达成完全一致 。所以,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只能采取这种平等、无核心的方式来进行决策 。
东亚各国之间及与域外国家贸易情况图
(相互之间的直线的多少代表的贸易额度的多少,该图是以2004年的数据为基础绘制)
第六,东南亚国家联盟没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国家,也与东亚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紧密相连 。一方面,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在经济上一直奉行开放主义政策,开放程度居于世界前列 。这种相对比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导致了对外依赖性较高 。如果要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区域集团,那必然会导致东南亚国家联盟各成员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将会影响其正常对外政策,甚至会导致对外政策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接受的代价 。
漫画:扮演“居间制衡者”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另一方面,区域外的大国,尤其是美国这一特殊的“域外”国家的存在,使得东亚地区建立相对比较封闭 , 将“域外”国家排除在外的区域集团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对美国的认识各自不同,立场也比较复杂 。但从经济上来说,东亚各国对外贸易主要的顺差来自于美国,贸然切断与美国的这种贸易关系 , 转而建立某种相对封闭的区域集团 , 这是以不确定的未来的收益来换取确定的当前收益,对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来说,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此实行一种开放性的,能够将特殊的“域外”国家美国,包容进来的区域合作,将会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 。从政治角度看,采取开放的区域合作也迎合了“域外”国家 , 特别是美国的需求,美国并不愿意看到将其排除在外的联合的亚洲 , 这会直接影响美国在亚洲的利益 。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影响力的增加美国在东亚的领导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希望在东亚地区除日本以外有更多制衡中国的力量 , 而东南亚国家联盟显然既有意愿,也习惯于扮演这种“居间制衡者”的角色,在利益冲突较多的东亚地区左右逢源 。而为了能够扮演平衡者这样的角色 , 东南亚国家联盟愿意引入包括美国在内的“域外”国家参与东亚区域合作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在区域合作问题上,自然愿意选择“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
从东盟的组织原则与成立初衷来看,东盟十国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是地区团结自强,防止区外大国控制本地区,其决策模式是平等协商,一致同意,允许保留意见或推迟达标 。这是由地区国家间的巨大差异性决定的,这些国家无论是从国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国体政体区别、民族宗教信仰都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在一些地区重大问题上只能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 。从这一意义来说,东盟是没有核心国家的 。
但是在东盟多年的运作过程中,不同国家所起的作用还是有差距的 。印尼作为地区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它在东盟从成立到日常运作都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 东盟的秘书处就设在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虽然只是一个小的城市国家,但它在东盟国家内部的协调、处理东盟的对外事务、凝聚东盟的核心价值等方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从这一意义上说 , 新加坡扮演了东盟“外交部长”的作用 。相对来说 , 柬埔寨、文莱等国的区域存在感就比较低 。
【究竟哪个国家是东盟的核心国家,东盟成员国有哪些国家国旗】
随着东盟共同体建设目标的提出与不断推进,东盟内部合作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在增长,甚至成为拉动东亚或亚太合作这驾马车的“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