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蝠鲼(Mobula),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 。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 , 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 。体呈菱形,宽大6m余 。体青褐色 。扣款大 。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 。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 。背鳍小,胸鳍翼状 。尾细长如鞭,具尾刺 。平时底栖生活 , 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 。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 。卵胎生 。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 。常见的如日本蝠鲼(Mobula japonica)、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 。肝富含脂肪,可提炼鱼油 。[1]
前口蝠鲼属包含两个种,即双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目前这两种前口蝠鲼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蝠鲼属包含九种,包括日本蝠鲼、姬蝠鲼、长尾蝠鲼、褐背蝠鲼、印度蝠鲼、芒基蝠鲼、短尾蝠鲼、下口蝠鲼和古氏蝠鲼,这九个种类的蝠鲼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类别 。
蝠鲼(fú fèn)一般体平扁[3],宽大于长,最宽可达8米,体重3000千克 。体盘菱形,一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胸鳍长大肥厚如翼状,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尾细长如鞭,具一小型背鳍,一些种类的尾上具一个或更多的毒刺;口宽大,前位或下位;牙细而多,近铺石状排列;上、下颌具牙带,或上颌无牙;鼻孔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喷水孔较?。?三角形,位于眼后,距眼有一相当距离;鳃孔宽大;腰带深弧形,正中延长尖突 。卵胎生 。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 。

游动的蝠鲼
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起 。在英语中,被错称为“魔鬼鱼”,主要是其形状吓人 。蝠鲼游泳时,扇动着三角形胸鳍,拖着一条硬而细长的尾巴,像在水中飞翔一样 。蝠鲼成鱼的体长可达7米 , 体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种旋转状的跳跃 。随着旋转速度越来越快 , 蝠鲼迅速上升,跳出海面 。蝠鲼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 。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 , 跃起在空中翻筋斗 。
【魔鬼鱼是什么样子的】
最小的蝠鲼是澳大利亚的无刺蝠鲼(Mobula diabolis),体宽不超过60公分(2尺) 。大西洋的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是本科中最大种类,宽可达7米(23英尺) 。体黑或褐色,强大但不伤人 。
蝠鲼不像传统鱼类那样具有纺锤形的身段 , 它们没有背鳍,其宽大的三角形胸鳍和圆盘一样的身体构成了巨型扁片状躯体,宛若一只“海中风筝” 。它们的皮肤摸起来远没有看上去光滑,背面多为黑色或灰蓝色 , 腹面灰白且散布着零星的深色斑点 。巨大的胸鳍在形态和功能上与鸟类的双翼相似,两片胸鳍间的距离称为“翼展”,即为体宽 , 长度大于其体长,这是衡量蝠鲼体型大小和鉴定种类的标准 。
蝠鲼是鳐鱼中最大的种类 。虽然它没有攻击性,但是在受到惊扰的时候,它的力量足以击毁小船 。它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一旦它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翅”一拍,就会碰断人的骨头,致人于死地 。蝠鲼的习性也十分怪异 。它性情活泼,常常搞些恶作剧 。有时它故意潜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 , 用体翼敲打着船底,发出“呼呼,啪啪”的响声,使船上的人惊恐不安;有时它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把小铁锚拔起来,使人不知所措;又或是它又用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 , 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跑来跑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这实际上是蝠鲼的恶作剧 。

蝠鲼(魔鬼鱼)的“尾巴”或有微弱电流但并没有毒 , 而在形态上有点类似的魟的“尾巴”就带有剧毒,注意区分以免误解 。
蝠鲼现存3属13种,遍布于南北纬35度之间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 。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能见到4种:双吻前口蝠鲼、日本蝠鲼、台湾蝠鲼和无刺蝠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