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题主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 。吃饭穿衣量家当 。穿什么衣服当然要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决定 。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穿什么衣服本质上表示喜欢什么文化 。中国人都喜欢西方文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正式场合要穿西装呢?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
- 以前唐朝的时候人们喜欢穿唐装,其他国家的达官显贵来到长安的时候都喜欢穿着唐装 。就是他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来到长安以后,回去的时候也要带上唐装炫耀一下 。
- 工业化以后 , 东方整体上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方 。西装革履在人们的心目当中逐渐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宽袍大袖汉服唐装乃至于以后的长袍马褂,成了落后的象征 。
-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 , 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西方的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 , 事实上穿衣服也彰显出一种文化 。
- 最近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如果一个人穿着西装革履,人们大概率认为他就是一个打工的,特别是可能认为他是保险公司的 。如果人们穿的比较休闲,反而因为他是一个王老五 。
-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 你穿什么衣服那是自己的爱好 。但是你不能决定人们的想法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强大了,中山装在全世界流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
西装在中国的盛行,意味着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 。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开放 , 而是从经济到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对外开放 。
西装在中国的盛行,也就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 。西装,随着西方的电器、电影、音乐、化妆品等一起涌入了中国 , 穿西装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无论男女老幼,甚至连大量的童装都借用西装的款式和结构设计 , 同时伴随着西装流入中国的,还有牛仔、喇叭裤、连衣裙、超短裙等服装样式 。
任何事情的发展有高潮就会有低潮,再加上西装本身的特点,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服装设计的三要素,是指穿着对象、穿着时间和穿着场合,也就是说,综合审美和适用性的因素,西装的穿着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特别是传统的西装,在休闲的时候或者做体力活动的时候 , 是不适合穿着的 。为了克服这个弱点,市场上又出现了改进版的休闲式西装 。
西装的穿着效果主要是显得挺拔,从而对面料的要求就相对会比较高,一般以毛料为主,那么对洗涤和保养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般要求干洗 , 相对就增加了洗涤和保养的成本 。普通工薪阶层对服装的主要要求就是穿着舒适 , 性价比要高 。西装也就逐渐淡出了他们的衣柜 。
目前来看 , 穿着西装的场景主要存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比较大的公司,尤其是有外资背景的大公司 。西装市场占有量已远远落后于休闲装的市场占有量了 。这也反映了人们逐步放弃刻板,崇尚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 。
1、西装最早起源于普鲁士渔民打鱼时穿的便装,敞开、少扣、便捷,以利于身体的活动;然后,法兰西的路易十四做了一些改良 , 有了西装三件套的雏形了 , 马甲、衬衫、外面套件燕尾服,路易十四改良的燕尾服,最早就是法国士兵的外套,叫做Justaucorps的服装 , 大翻领、束腰紧身的特点就是由这个来的;
2、然后 , 最后定型的是英国人,是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王储温莎公爵,温莎公爵带着辛普森夫人经常去欧美各国巡防、转悠,西装文化也就传到了欧美各地了;特别是从大英帝国独立出来的美国人,正经八百地把西装当成了正装 , 出入各种正式的场合,都不约而同穿上西装革履了,民众也把西装穿进教堂了,于是 , 这股潮流就影响了整个欧美,西装也就成了商务场合的普及服装了;
3、大家都知道,是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中国国门的 ,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随之也就向中国输出其工业革命的产品了,其中的洋布、洋装、洋机器也就纷纷进入了中国市场了;特别是在服装面料这个环节,批量生产的洋衣料,以价廉物美的优势 , 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从通商大埠到内地城镇 , 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衣者十之七、八了;
4、到了二十世纪初期 , 英美西方的电影、报刊、画报在中国大量流行起来了,西方世界的服饰审美观越来越受中国人的青睐了,以西式元素为核心的现代服装也就逐渐流行开来了;而且,以西服为代表的西式服装在现代生活中也显示出了更强的实用性、便捷性 , 大机器生产就是以快捷、实用为特征的,西服取代我们的传统正装其实也就孕育了越来越厚实的物质基础了;
5、西装在中国的盛行 , 意味着现代工业文明取代古老农业文明的变革,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传统礼制、传统服饰有的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交流、礼制和普遍的审美观了;其实 , 不光是服装,还有更多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内容,西方的元素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