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的历史背景,潮州开元寺的由来和故事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

开元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于是改名为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 , 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 。它最早修建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唐朝初年,只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庙宇主要还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潮州开元寺的由来和故事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初名莲花道场 , 开元二十六年更名开元寺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潮州开元寺的由来和故事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潮州开元寺的由来和故事】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 。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 , 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

潮州开元寺的由来和故事

开元寺典故介绍:
桑开白莲
开元寺千年古桑树干龙蟠,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 。相传寺址原为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的大桑园,唐垂拱二年 (公元689年)某日,他梦见一和尚乞地建寺,心中不舍,便有意作难说须三日内见桑树开出白莲花方可 。谁知三天后满园苍绿桑树竟然盛开如雪白莲,遂被感化 , 毅然献地结缘 。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禅师主持建寺,取名“莲花道场”,后改名“莲花寺”,唐朝开元年间始改现名 。
六殊胜与八吉祥
泉州开元寺历史悠久 , 声名远播,历代高僧辈出,更有“六殊胜”和“八吉祥”的典故传说 。
其中“六殊胜”为:东西石塔、古龙眼井、袒膊真身、文殊墨迹、御赐佛像、支院高僧 。而“八吉祥”是:桑树白莲、紫云盖地、甘露戒坛、凡草不生、石炉生烟、石柱牡丹、应梦罗汉、白鸽听经 。
观“灋”说法
迈入泉州大开元寺的山门 , 最先引人注目的是宝殿上的巨匾大字“桑莲灋界” 。该匾所题作为开元寺的雅称,来源于唐朝垂拱年间桑树开白莲花的典故 。就书法而论,最令人刮目以视的是第三个字“灋” 。现代汉语词典里难以找到详细的注解,难怪许多人不知它的庐山真面目是“法”字 。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靠水生存的哺乳动物名“獬豸”,四肢细长,尾巴短小 , 听觉和嗅觉都异常灵敏 。雄“獬豸”头长独角,生性勇猛 。喜欢用头上的“犄角”扶危助弱,“打抱不平” 。后来,这种独角兽的象形字“廌”被世人演变成明辨是非之意,“廌”读音“zhai”四声 。去掉上边的“廌”字和下边的“去”字 , “灋”字就只剩下了三点水,意即“水明如镜,法如清水” 。这就是古“灋”和今“法”的演变过程 。
“桑莲法界”顾名思义为“桑开白莲的佛法圣境” 。细心的人会发现匾上除去这四字外别无它迹,无落款也无时间 。笔者是谁呢?曾有人认为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写,但经泉州有关文史专家考证,“桑莲法界”四字系出于明朝开元寺僧人之手 。一个出家人书法造诣如此之深为何却留字不留名?这是因为大雄宝殿是寺院中最神圣的殿堂 , 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让世人顶礼膜拜,即是对三宝的不敬 , 也是自己修行的障碍 。这正体现了他恭敬虔诚的信仰思想和谦虚无求的德行修养 。

泉州开元寺历史背景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 , 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潮州开元寺的由来和故事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 。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 , 俗称东西塔 。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 , 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 。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 , 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 , 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 。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 。
以上就是关于开元寺的历史背景,潮州开元寺的由来和故事的全部内容,以及开元寺的历史背景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