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如果抛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 恐怕立刻会招来他一声怒喝:谁说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抗蒙古?
这位缔造过“由南向北一统天下”大场面的战争强人,在经营国防的问题上,也是不走寻常路:何必需要定都来巩固国防?甚至只修长城也未必够!必须要在塞外设置卫所堡垒 , 驻扎军队世代屯垦,这才能牢牢扎下国防屏障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而在明军接连取得辽东大捷和捕鱼儿海大捷后,之前雄踞漠北的“北元”政权就此灭亡,整个草原变成各个势力画地为牢后,朱元璋的这一国防思路,也是紧锣密鼓 。明朝在北方的“九边”战略要地往北,又陆续修筑起一系列卫所堡垒,特别是在大同宣府等重地的北面 , 都设立了重兵屯垦的卫所,尤其是建在元朝上都故地上的开平卫,以及覆盖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至河北长城以北的大宁卫,更好似钢铁支柱,支起这牢固屏障 。
如此国防设计,何止是大军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朱元璋晚年时 , 这个国防思路就立竿见影,各个草原部落被牢牢挡在长城以外,稳固的卫所更似跳板,方便明朝集结兵力发起反击 。国防太平的景象,恰如明朝军事家马文升的形容:彼时胡虏远遁,边防宁谧 。在那个时候,如果有谁说“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必然会惹人笑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甚至 , 如果朱元璋这一套国防设计,能够在后世延续下来,明朝的北部国防态势,更将美的不敢想象:只要各个卫所可以坚守?。涂巡慷幽芄辉谀喜菰咀〗? ,明朝何止能够抵挡蒙古入侵?更可以步步为营 , 经过几代苦心建设,把整个蒙古草原纳入到中原文明的直接管辖里 。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本可在明朝开国的前五十年里,由这个国防战略轻松破解!
可是,这个完美的国防设计里 , 却也隐藏了一个致命危机:在完成这一系列战略布局的同时,朱元璋却采取了一个十分危险的操作模式:由自己的儿子们作为藩王,分别镇守北方战略要地 。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后来就是凭着手中精锐部队造反成功,摇身一变为永乐大帝 。而比朱棣战略位置更重要的,还有镇守大宁的宁王,镇守宣府的谷王,镇守沈阳的沈王,镇守辽阳的辽王,镇守开原的韩王,各个手握重兵,且五人的防区,恰好在北部边境连成一线 , 既是国防屏障,却更是容易生乱的“定时炸弹”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所以,当朱棣造反成功后,回顾自己的成功过程,自然要一身冷汗的来“拆弹” 。可朱棣的“拆弹”方式,却是简单粗暴的一种:直接把五位王爷内迁到内地,原防区的核心部队,也大多拆分内迁 。那这些战略要地怎么办?基本都是招抚策封当地各族首领 。朱元璋苦心留下的国防屏障,没几年就被拆零散 。
其实,如果只是撤走了五位王爷 , 事情还不算太糟 。明朝长城以北的真正脊梁骨,就是大宁卫 。这个包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的要地,不但有丰美水曹与丰富物产 , 更是连接大同宣府与辽东之间的战略枢纽 。只要明朝牢牢把这里抓住,也就捏住了北方太平的安全阀 。不管多嚣张的强敌杀来,都管保有来无回 。
可是在上 , 朱棣,这位中国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马上皇帝”,登基后却立刻办出了大昏招:将大宁卫赐给了为朱棣造反立下大功的兀良哈三卫,昔日的北方战略要冲,就此成了兀良哈三卫休养生息的牧场 。但更严重的后果是,辽东与大同宣府之间的连接通道就此被打断,燕云要地以北三千里 , 都暴露在蒙古部落的铁蹄下 。
如果说五王内迁只是拆屏障,那么放弃大宁卫,等于在北部防线上,直接开了一个大天窗 。仅以此事说,一生身经百战的永乐皇帝朱棣,以战略眼光说,比他父亲朱元璋差太远 。
这任性一扔的后果 , 朱棣登基没多久,也就立刻体会到 。朱元璋时代消停了好些年的各个部落,又开始不停闹腾 。同样严重的后果是,没有了大宁卫的战略依托,原先俯瞰蒙古草原的开平卫,也陷入了被几面包夹的地步,每年徒增大量钱粮军备消耗 。而发现问题的朱棣 , 也就立刻上马了一个“补天窗”的决定:迁都北京!
实事求是说 , 也正是从朱棣抛弃了大宁卫和“五王内迁”起 , 迁都北京,才成为了抵挡蒙古入侵的最佳抉择:既然天窗开了,那就迎着天窗,集举国之力建立国家枢纽 , 看你蒙古骑兵还能不能扑腾?经过多年苦心建设,永乐十八年,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 。这也不仅仅是换了一个都城那么简单——南京保留完整机构,两京以运河连通 , 新的国防战线重新部署 。这其实是一整套全新国防体系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都赞叹永乐皇帝朱棣的“雄才大略”,但参考下前因后果,这个大手笔,只是犯错后的一次补救!
这个“补救”好不好用?明朝中期邱浚就曾赞叹:用东南之财富 , 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就明王朝的国运说,虽然在之后的一百年里,明朝也一度深受鞑靼骑兵侵扰之苦,但以北京为核心的国防战线,总算是帮助明王朝顶过了一次次灾难 。如果在朱棣开了天窗后,明朝没有迁都北京,那极有可能灭亡的比北宋还快 。
明成祖朱棣本是燕王,与宁王一起封藩北方,抵挡蒙古入侵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忌惮诸位藩王叔叔拥兵自重 , 于是着手削藩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由于削藩的手段过于强硬,导致了藩王们的强烈反弹,朱棣打着“靖难”的口号发起了战争,与宁王一同发兵,最终夺取了皇位 。
朱棣终于当上了皇帝,与他一同发兵的宁王被封到了南昌 。北方边患的问题马上显现了出来,永乐元年三月,蒙古入侵辽东 , 大肆抢夺 。朱棣听后大怒 , 杀掉了负责的官员沈永,开始考虑北方边患的问题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考虑的结果就是,这件问题很麻烦,以前负责镇守北方的就是宁王与朱棣本人 。如今宁王已经被赶到南昌养老了,而朱棣怎么可能放心把兵权长期交给另外一个人(毕竟自己就是造反起的家) 。
于是 , 最后的解决方案有了: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天子守国门,是因为明朝主要的敌人只有蒙古人,需要长期保持战备的地方只有北方 。
天子守国门可以遏制将领拥兵自重,又可以有效的防御蒙古人的侵扰,一举两得 , 是当时最好的解决办法 。
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