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时期的

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的,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如今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
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时期的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有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 , 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 。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
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时期的

编钟出土时 , 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 。

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时期的

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 , 姓姬名乙,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其人其事,史籍无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 。出土文物表明 , 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出土文字明确记载,他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 , 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根据对墓主骨骼的鉴定,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 , 登极为王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 , 在位约三十年 。曾国为姬姓诸侯,其国君与周天子同姓 , 故曾侯乙其人也可称为“姬乙” 。

曾侯乙是哪个朝代

曾侯乙 , 姬姓,氏曾名乙 。生卒年不详 。人物曾候乙是哪个朝代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
史籍并无其人记载 。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 。
此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 。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
考古发现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
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 , 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
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 , 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 , 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
四龙曾徽
“四龙曾徽”是1978年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中的珍贵文物之一 。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 。离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某曾姓教授曾说:“此徽的设计独据一格 。与一般古文不同 。它集聚了文字与美术雕刻的美于一体 。这四条龙,以阴刻与阳刻的雕刻手法分为两组 。各组中的龙,眨看形态相似 。相互倒影 。但细看 , 各龙的姿式却各有所异 。更难得的是无论将其正置或倒置,都能看出“曾”字” 。

打击乐器编钟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编钟的发明者由于年代久远和文献、资料的不完整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编钟在商朝时已出现,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
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 , 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 。由于年代不同 , 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 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 。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
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时期的

扩展资料:
编钟文化: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 。
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 , 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 , 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
最大的编钟: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 , 角钟四十五件) 。
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 。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 。
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 , 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 。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 。
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 。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 。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 , 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 。
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八十年代初 , 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 。
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 。
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 , 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 , 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
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 。
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 。
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 。
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 , 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 。
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 , 气势磅礴 。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
【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时期的】
以上就是关于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时期的的全部内容,以及曾侯乙编钟属于哪个朝代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