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是先秦东胡族的一支 。在历史上开创了北魏叱咤一时鲜卑拓跋部则起源于大鲜卑山 。战国后期,匈奴和东胡争霸 , 前206年 , 匈奴冒顿打败东胡,东胡余部分为两支,一支逃到乌桓山,称为乌桓族,一支逃到鲜卑山,成为鲜卑族 。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 , 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

鲜卑族最早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兴起与大兴安岭 。是当时魏晋南北朝对中国造成最大影响的游牧民族 。鲜卑族分布在中国的北方,与之以来鲜卑族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一样 , 发源地的说法也是各有千秋 。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
鲜卑族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 。

地理位置:
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 。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 。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 , 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 , 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 , 相传为仙人洞府 。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 。
遗址历史:
嘎仙洞遗址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太平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鲜卑的由来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 , 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 , 势力逐渐强盛鲜卑起源
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 。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并且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 。远来的东夷鲜卑无意也无力与肃慎发生更大的 冲突,只能继续北迁 。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盈盛的内蒙东部草原 , 最终成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 。《国语·晋语》说,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成王亲自来到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鲜卑也被邀请出席;然而在当时中原 人心目中鲜卑和楚都是被排除在诸夏之外的蛮夷 , 所以不能上台参与会盟,只能替大会守护拜祭山川与神灵的火堆 。此篇以及其它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均 证实“鲜卑”一词作为族名在匈奴突击东胡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注】: 《国语》卷十四,《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 。楚为荆蛮,置茅剩柰?nbsp;, 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韦昭注:?nbsp;, 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 。鲜卑,东夷国 。燎,庭燎也》 。三国时东吴史学家韦昭在注解《国语》该文时曾讲,鲜卑来自东夷国 。有学者赞同这个说法,并进一步阐述“鲜卑是上古东夷大支系邾娄—重黎—祝融的后 代” , 更有史学家推测鲜卑先世可能是古老文献《竹书纪年》所录九夷中的白夷,属于东夷北支系统;联系《史记鲁周公世家》提到武庚的叛乱正 是在东夷地区,鲜卑得以参与诸侯大会极有可能是出于周成王安抚东夷诸国的怀柔策略 。那么鲜卑族源究竟何处?就如同不能贸然说大河之水来自哪一条支 流一样 , 考证鲜卑的根源在没有人类学和语言学强力支持的前提下,同样不能得到精确的判断 。我们只好凭借现有书籍资料进行推测 。总结方家的言论及各种载籍,我以为鲜卑祖源为东夷之一的说法更符合史实,能够解释先秦史书中关于鲜卑记载的来历 。那么 , 作为东夷之一的鲜卑又是如何与草原上的东胡发生关联的呢?这就得从东夷说起了 。
【鲜卑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以上就是关于鲜卑族的发源地是哪里的全部内容,以及鲜卑族的发源地是哪里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