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泰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姬发(《封神榜》里的武王伐纣那个的武王)的曾祖父就是泰伯 。而泰伯的父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泰伯,二儿子仲雍和三儿子季历 。大家一定要注意 , 他们都姓姬?。?名字前面要把姬加上的 。在立太子的时候,泰伯的父亲想立小儿子季历为太子,因为季历的母亲是商朝的贵族 。而泰伯呢,就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小弟弟季历 , 和另外一个弟弟仲雍一起跑到现在江浙一代建立了大名鼎鼎的吴国 。泰伯就是吴文化的始祖,吴国的创立者 。虽然创立了吴国,但是吴国的首都并不在上海 。泰伯也没有为上海做出太大的贡献 。但是吴的建立,确为后来上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吴国总共有25任君主,总共740年 。2014年往前推740 , 那是元朝至正六年 。古代的社会,还是比较平静的,不像现在这样两三百年就改朝换代的还算比较长寿的朝代 。吴国的结局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把吴国给灭掉了,上海就这样被弄到了越国手里 。越国历经8代224年 , 又被楚国灭了 。就这样原来吴国的领土和越国的领土,都到了楚国人手里 。上海被弄到了楚国人手里,改变上海历史的时刻就这样到来了 。
楚国灭越几十年后,出了一个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楚考烈王曾经在秦国为人质,正是春申君黄歇将他救出 。考烈王即位的第一年,就立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十二县作为其封地 。但是后来黄歇以封地太靠近齐国,战乱频繁为由 , 把淮北十二地还给了考烈王 。请求赐封到江东去,也就是原来的吴国(以上海苏南浙北为核心的一带地区) 。
黄歇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手下号称门客三千,是战国四公子中门客最多的一个 。这些门客为了给主人长脸,据说生活都很奢侈 。而为了养活这些人,黄歇在封地内兴修水利 。从大禹治水流芳百世的事迹,我们就可以看到老百姓是最喜欢这些搞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了 。春申君黄歇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黄浦江” 。
今天上海的市中心被称作黄浦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也是为了纪念黄歇 。而作为曾经春申君黄歇封地的上海,则被人称作申城 , 这就是上海被叫做申城的原因 。另外一个简称沪,则源于宋朝渔民捕鱼的工具 。沪的简称并不能够代表上海悠久的历史以及对古人的纪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海人都喜欢把上海叫做申城的原因 。
上海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春申君对于上海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深受民众的爱戴,人们为了纪念他、感谢他所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尊称代称上海 。
春申君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很有学问,能言善辩,一生做过很多大事情,比如救援赵国、消灭鲁国、治理江东等,还担任过楚考烈王的丞相 。
他有着卓越的政治能力和管理能力 。刚到封地时,因为上海是泥沙淤积平原,河床非常高,常会有洪水灾难 。百姓生活很不好 。黄歇接管后,开始治理河道,疏通泥沙,建筑堤坝,改善了环境,使得河道不再泛滥,百姓安居乐业,造福了后人 。黄歇在任时 , 抑制水患,体察民意 , 效果显著 。
现在依然在使用的黄浦江、黄申路、春申村等名字,都是为了纪念黄歇对于上海本地居民的贡献 。
【上海为什么称为申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