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为及笄 。“年已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代的年龄称谓有很多,例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 , 儿童头发上会绾成小髻髻 。垂髫也指古时儿童未成年时 , 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
豆蔻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弱冠是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 以“弱冠”代称20岁 。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拼音
1、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十五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2、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女子到了十五岁,便是婚嫁的最适宜的时间,也就是及笄之年 , 在及笄之年的时候,就是适宜婚嫁时 。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满15周岁 。及笄是指女子满15周岁,同时,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
女子古代年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古代女子及笄是几岁?
及笄,汉语词语 。又叫“既笄” 。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 如“年已及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 , 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笄,发簪 。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
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议婚》:“ 润玉 年已及笄 , 要觅一婿,斧柯之任,相属何如?”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 , 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
古语年龄
及笄仪式
总角:幼年的儿童 , 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郑玄注:“总角 , 收发结之 。”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为十三四岁的少女 , 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 , 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 , 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 , 笄而醴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则又指出嫁的年龄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 , 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 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的全部内容,以及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