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道理


纸上谈兵说明的道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
2、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
3、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
4、光说不练 , 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
纸上谈兵意思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
纸上谈兵故事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及军事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挑不出他的毛?。?但也不曾夸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缘故 , 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把它说得很简单 。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为将 , 必使赵军遭受危难 。”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激战,双方总计出动兵力超过百万 。赵军首战失利,主将廉颇下令固守 。廉颇深知赵军实力偏弱,不可与秦军硬拼 , 他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消磨秦军的锐气,然后伺机反攻 。
秦、赵两军在长平僵持了好几个月 , 赵国渐渐难以负担大军的粮草费用,赵孝成王迫切希望速战速决 。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胆怯,几次命令他主动出击 。秦国得知此事,就派人到赵国散播谣言,声称秦军最怕赵括,如果赵括统领赵军 , 秦军一定不能抵挡 。赵孝成王信以为真,立即撤了廉颇,命赵括接领所有职权 。
廉颇一走 , 赵括便照着他从兵书上学到的兵法干了起来 。他不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便照着兵法上说的去做 。他先是把廉颇所筑的星状营垒合并成一个大营,随后又頒布了这样一条军令:秦兵若来,要奋勇当先,猛打紧追 , 不胜不回 。回者,斩!赵括刚刚布完兵,秦将王龁便带着三千人马前来叫战 。赵括出万人迎战 。敌寡我众,一回合不到,秦军便大败,望风而逃了 。旗开得胜,赵括高兴得手舞足蹈,赶紧写信把捷报传回了邯郸 。
赵王听闻也非常高兴,觉得用赵括为将果然没错 。这边赵括欣喜之余,又派人到秦营去下战书 , 结果王龁不但不来迎战,反而退军十数里 。“秦军是怕我了 。”赵括得意地想 。于是命令军吏宰牛杀羊,犒劳军上,并传令:“来日大战,一定要先擒王,显一显我们赵军的威风!“
然而,赵括哪里知道,此时此刻,他已身处秦军的天罗地网之中 。为了歼击秦军 , 赵括天刚微明就整军出发 , 才西行五里路,就碰到了秦军 。霎时间 , 战鼓雷鸣,两军交战 。秦军先派了两员大将出战,这边赵括也派了两将迎战 。才一照面,秦将就败走了 。赵括乘胜追击,追了约十余里后,来到一座秦营跟前 。赵括传令猛攻秦营,但连攻数日,秦军坚守 , 牢不可破 。
赵括就让人催调后军,想再来一次硬攻 。但是这时,他接到消息说后军己被秦将引兵冲散,不能前来 。与此同时 , 这边秦营中冲出许多秦军大喊着把赵括团团围住了,并大呼道:“赵括你中了我白起将军的计了,还不赶快投降!”一听“白起”二字 , 赵括不禁心中一惊,赵括既无粮草,又无救兵,腹背受困,四十五万赵军在坚持了三个月后终于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在战乱之中被乱箭射死 。
赵王接到消息,痛悔不已 。他本想治赵括全家的罪,但因赵母有言在先,便没有再追究了 。赵国经此一役,国力日渐衰落,后终于被秦国吞并 。
纸上谈兵的道理

文章插图
纸上谈兵寓意“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往往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 , 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 。赵括书本上的内容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一遇到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就立刻没有了方向,成了一只无头苍蝇 。
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确实 ,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是空谈理论,空讲方法,高谈阔论 。只有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好事情,这样学到的知识才真正发挥了效用 。做事如果不从实际出发 , 不注重实践经验,只会空谈理论,“纸上谈兵”那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 。而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人善任 , 而是被夸夸其谈的人所谜惑,导致决策错误,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
纸上谈兵近义词望梅止渴、坐而论道、言之无物、金玉其外、夸夸其谈、一纸空文、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秀而不实、空言无补
纸上谈兵反义词言之有物、身体力行、身经百战、南征北战、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坐言起行、脚踏实地
【纸上谈兵的道理】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