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葶苈子别称大適、大室、丁历等,为十字花科葶苈属植物葶苈、独行菜属琴叶葶苈和播娘蒿属植物播娘蒿的种子,入药具有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的功效,对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吧!

文章插图
葶苈子的药用功效
【性味】味辛、苦,性寒 。
【归经】肺、膀胱、大肠经 。
【功效】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主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之喘肿,亦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 。

文章插图
葶苈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二等,其形则一也 。《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 。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 。盖取苦泄之义 , 其理甚明 。《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
2、《汤液本草》:(葶苈)苦、甜二味 , 主治同,仲景用苦 , 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 。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 。本草虽云治同 , 甜、苦之味安得不异 。

文章插图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
1、用于痰浊阻肺之喘咳实证:葶苈子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消痰浊,又能泻肺火以平喘咳,故宜于痰涎壅盛之喘咳痰多,胸胁胀满,喘息不得平卧者 , 常与桑白皮、杏仁等化痰、止咳药同用 。
2、用于胸水,腹水,全身浮肿等实证:葶苈子与桑白皮类似,均能利水以消肿 。桑白皮多用于面目肌肤浮肿,而本品还常用治胸、腹水之实证 。治胸胁积水,二便不利 , 常与大黄、芒硝等攻下药配伍 。若水肿或腹水胀满,小便不利,可与利水渗湿、峻下逐水类药物配伍 。

文章插图
葶苈子的药用附方
1、治肺壅咳嗽脓血,喘嗽不得睡卧:甜葶苈二两半(隔纸炒令紫)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 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 。
2、治嗽: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一两 , 贝母一两 。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沙糖一两半,同入药中为丸,大如弹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 。
3、治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 , 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葶苈子三升 , 微熬 , 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 。初服如胡桃许大 , 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 , 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 。
4、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 , 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 , 候半夏黄为度) 。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食后 。
5、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 , 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 , 顿服 。
6、治卒大腹水?。狠丬乱涣? ,杏仁二十枚 。并熬黄色,捣 , 分十服,小便去,瘥 。
7、治阳水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甜葶苈一两半(炒 , 研末),汉防己(末)二两 。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万杵,丸如梧子大,甚者 , 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 。小便利为验 。
8、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 , 小便涩浊:甜葶苈(纸隔炒)、荠菜根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 , 只三丸,小便清,数丸,腹当依旧 。
9、治男女大小头面手足肿: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 , 每服十丸 , 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 。忌咸酸生冷 。
【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 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10、治腹满口舌干燥 , 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 , 末之 ,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 , 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 , 加芒硝半两 。
11、治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末,以酒淋汁沐头,三、四度 。
12、治瘰疬结核:葶苈子二合,豉半斤(汤浸令软) 。上药,都捣熟,捻作饼子如钱厚,安在疬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五日一度,灸七壮 。
13、治小儿白秃:葶苈捣末,以汤洗讫涂上 。
14、治月经不通:葶苈一升 。为末,蜜丸如弹子大 。绵裹纳阴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 。
15、治疳虫蚀齿:葶苈,雄黄等分 。为末 , 腊月猪脂和成 , 以绵裹槐枝蘸点 。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