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费尽心思想出的计划,就为了破坏他辛苦构筑的一切 。而杀人这件事,只是这个计划的一个小部分 。就算被捕也不怕 , 即使赌上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得连自己都无法解释,正是它导致了这起案件 。”
才看完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恶意》 , 至今心情还没有彻底平复,不仅因为作者本身的魅力,或许身为班主任这个职业 , 让我的思绪更加复杂 。
想要深刻感受这本书的魅力 , 不得不去了解他的作者——东野圭吾 。他是一个有故事、努力又有天分的人 。关于他,一个版面是不够的,这里我想介绍两个方面的事儿:一是东野圭吾成为职业作家前的大致经历 。1958年生于日本大阪,家里经营着一个生意萧条、卖钟表、眼镜、贵金属等饰物的小店,1981年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系电气工程,毕业后成立日本电装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同时写小说参奖 , 1986年辞职赴东京 , 开始成为职业作家;二是东野圭吾的创作历程 。前期作品以本格推理为主,偏重涉密解密和逻辑推理,模仿为主,中期作品不再拘泥于凶手和手法,关注犯罪动机的意外性 , 喻谜团于社会现实,这一时期具有“新社会派”的特点,一方面关注社会和人性,另一方面在叙事技巧上不断创新 , 运用了双线平行交叉式的结构方式,后期作品既重写实又重手法,开创了“写实本格派”,故事的中心也渐渐转移,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重心在“犯罪动机”的悬念上,这一悬念渗透着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解剖和思考 。
《恶意》是东野圭吾后期的一部代表作 , 堪称巅峰 。该书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 。命案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和同样身为作家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曾经的同事,现在的警察加贺经过一连串的分析推理和现场证据及口供,确定了他就是凶手,却对犯罪动机不清不楚 。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犯罪动机得以浮出水面 , 一切源于“我就是看他不爽”这一看似无比简单却又令人发憷胆寒的恨意 。
谈及此,不禁想原封不动的转述原文中关于犯案动机揭幕前加贺的那段自白“我想起十年前亲身经历的那件事 。你还记得吗 , 我们班的小孩在毕业之后,用刀刺伤了一直以来欺负他的同学 。当时,那个欺负人的主谋曾说了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就是看他不爽’” 。整本书的焦点和终点都落脚到这一犯罪动机 。这本书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对动机的悬疑,还在于对发生命案是否必须要有大家都认可的动机存在这个问题的拷问,更在于对这一貌似不被认可的动机却深藏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深处的社会事实的无情揭露 。
诚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让我激动不已的原因 , 引发了很多的感触 。因为职业关系,感受最深且不同于其他读者的一点是对野野口修作案动机的认识和理解 。我2009大学毕业 , 上班至今,当了近十年的住读班班主任,遇到过很多问题学生 。一般人对野野口修的犯罪动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可笑 , 而我坚信这种深层恶意的存在并深刻理解罪犯的心路历程,这动机真的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折不扣的事实 。野野口修这种心态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通过调查二人的过去,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野野怨恨日高,日高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在野野受欺负时,他主动站出来解围 , 然而恩德却招致了深沉的怨恨,恨他面对校园暴力可以做到不卑不亢 , 嫉妒他率先一步成为作家,恨自己未取得成就就已经患上了癌症 , 不想带着这份憎恨死去,所以哪怕被抓也要贬低、诋毁对方的人格,以达到“死得其所”、死得畅快的目的 。或许,对日高的恨除了基于对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之外,还源于对自己言行懦弱的深层次的恨,其实只要用心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同志们 , 对于这一动机的理解都会来得深沉而彻底 。
【东野圭吾的恶意主要内容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恶意》让我对班主任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责任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我的信念“用心爱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的贵人”更加坚定 。对能够从事这一职业并做得很好感到自豪,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说法更加笃定 。教书育人,育人远远高于科学知识本身的传授 , 无论何时,我都会一直坚守这一观念:用班主任敏锐的眼光和视角去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用高尚的品格和科学的方法去引导疏通、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去照亮每个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的心态积极向上,让他们在阳光下活得更加阳光、更加舒畅、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