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走月: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 , 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 , 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 。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 。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
3、祭月:祭月 ,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 , 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
4、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 , 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 , 但未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
5、追月: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谑谴稳盏耐砩?,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
【中秋节起源传统民俗 中秋节的名俗有哪些】6、乞月照月: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 , 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 。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