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4年出生的人,很遗憾没能见证中国汽车工业的完整历史,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汽车的热爱 。从小我就对“车”表现出高于同龄人的浓厚兴趣 。从家里的各种玩具车,到后来开始对路上的真车感兴趣...但遗憾的是,当时我所在的城市并不发达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私家车仍然是他们努力实现的一个“大目标” 。所以,这就引出了我童年见过最多的车,就是这个城市的出租车——松花江面包车 。我觉得光是“松花江”这个词就足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了吧?黄色的涂装,瘦高的车身,宽敞的空空间,让松花江面包成为当时北方城市打车的首选 。在我所在的城市,1994年左右,松花江的“黄脸婆”品牌正式流行起来 。这一幕一直持续到我上小学 , 也就是2000年左右 。毫无疑问,松花江,哈飞制造的神奇汽车,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拍《松花江》是什么时候吗?今天就来说说这款充满回忆的经典车型——哈飞松花江 。【哈飞路宝这车怎么样 哈飞路宝汽车怎么样】它红极一时,一度统治了市场 。可能对于很多东北三省的朋友来说,对哈飞比较熟悉 。因为哈飞汽车的全称其实是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黑龙江哈尔滨 。很多人不知道哈飞是从军机起家的,然后开始把企业转型做汽车 。然而早期的哈飞在造车上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所以,刚刚起步的哈飞汽车只能采取“借鉴”的方式 。我找到了铃木的微型车铃木Carry,逆向开发了“松花江”牌公交车 。当时也正好赶上1989年黑龙江省将哈飞汽车定位为一号工程 。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哈飞的微面车型可以说是开放如吊 。年销量10万辆,市场份额20%,直到1995年,“松花江”的销量一直位居国内前三,占该细分市场总销量的19.26%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条“松花江”除了便宜,可能没有任何购买价值 。不过,你要是放在当年看,这款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优雅的造型、舒适的乘坐感受、宽敞的空空间,都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亮点” 。最关键的是,既能保证一定的运输能力 , 又能运送乘客 , 从而实现真正的客货两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人们可能不会相信 。现在好像是“古董”松花江微面了 。它的设计理念来自法拉利的同一个设计公司——意大利宾法车队 。从此,“松花江”成了当时“微界”的大名 。不上进,就会有辉煌的回忆 。正如我上面所说 , 直到2000年,松花江微型出租车才正式被李霞和其他车型取代 。那时候其实微面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 。2000年,哈飞微型车年销量突破12万元,销售收入达到4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提高到22.92% 。那时候已经是神话般的销量了 。所以,难怪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这么辉煌的哈飞,现在被五菱取代了?”一切从哈飞进军车市开始 。当时的哈飞可谓是如日中天 。尤其是在微面行业,基本处于领先地位 。于是,想要进一步发展的哈飞决定勇往直前 , 开始进军轿车市场 。2001年哈飞正式引进韩国大宇集团的“贝利”轿车,2002年推出与三菱合作的哈飞赛马,包括后来的哈飞路宝,都是哈飞轿车车型 。其实客观来说 , 在当时,这些模式并没有被忽视,而是高度发展了 。但是,哈飞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 。这些车型几乎都是国外车企的技术,核心的造车技术哈飞根本没有掌握 。所以哈飞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只能像热锅上的蚂蚁 。比如当时的哈飞赛马,因为日版的原版车型是右舵版 , 而国产版需要改成左舵 。当时三菱提出 , 如果方向盘换成左舵 , 日方一年要价5000万美元 。但是哈飞认为5000万美元太贵了 。不是右舵对左舵吗?我们也能做到!于是 , 没多久哈飞自己的工程师就把方向盘换成了左舵 。虽然看似成功 , 但其实对汽车比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 , 改舵绝不是转方向盘 , 需要改的零件很多 。所以上市后哈飞赛马的问题层出不穷 。直接影响了哈飞的声誉 。此后哈飞的销量也开始下滑 , 很快从当时的主流地位边缘化 。直到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与中国航空空工业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新长安汽车集团后,进入新长安哈飞汽车进行大规模整合,生产经营销售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过当时哈飞还是觉得自己有机会 。所以工人罢工就发生在刚刚重组的哈飞 。然而最后哈飞不仅没有翻身,还彻底成为了长安的代工厂 。并被迫裁员、降薪、停止新车研发、减少一切开支 。反正哈飞曾经是一个完整的车企 。重组后变成了代工厂,虽然也有利润收入 。然而,哈飞自己的汽车销量正在迅速下滑 。久而久之 , 哈飞的窟窿越来越大 。直到这时,与哈飞有合作关系的东安动力才以一纸诉状将哈飞告上法庭 。原因自然是哈飞的欠款解决不了 。就这样,哈飞一直这样坚持着 。后来甚至挂了一块钱转让股权,持续了半年 。直到去年年底,哈飞38%股份的上市正式到期 。由于交易尚未完成,根据规定 , 本次交易的挂牌条件不变,延期5个工作日,直至征集到意向受让方 。简单来说,上市待售的哈飞 , 到现在都不敢接盘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车企 , 即使有很多遗憾和不甘,最终还是依依不舍的谢幕了 。结语:看了哈飞汽车的发展史,相信很多人都会为自己资不抵债的事实感到惋惜 , 后悔离开 。然而,这一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唤蛲?。所以像哈飞这样的公司 , 最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说是不是很合理?
作为一个94年出生的人,很遗憾没能见证中国汽车工业的完整历史,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汽车的热爱 。从小我就对“车”表现出高于同龄人的浓厚兴趣 。从家里的各种玩具车,到后来开始对路上的真车感兴趣...但遗憾的是,当时我所在的城市并不发达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私家车仍然是他们努力实现的一个“大目标” 。所以,这就引出了我童年见过最多的车,就是这个城市的出租车——松花江面包车 。我觉得光是“松花江”这个词就足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了吧?黄色的涂装,瘦高的车身,宽敞的空空间,让松花江面包成为当时北方城市打车的首选 。在我所在的城市,1994年左右,松花江的“黄脸婆”品牌正式流行起来 。这一幕一直持续到我上小学 , 也就是2000年左右 。毫无疑问,松花江,哈飞制造的神奇汽车,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拍《松花江》是什么时候吗?今天就来说说这款充满回忆的经典车型——哈飞松花江 。【哈飞路宝这车怎么样 哈飞路宝汽车怎么样】它红极一时,一度统治了市场 。可能对于很多东北三省的朋友来说,对哈飞比较熟悉 。因为哈飞汽车的全称其实是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黑龙江哈尔滨 。很多人不知道哈飞是从军机起家的,然后开始把企业转型做汽车 。然而早期的哈飞在造车上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所以,刚刚起步的哈飞汽车只能采取“借鉴”的方式 。我找到了铃木的微型车铃木Carry,逆向开发了“松花江”牌公交车 。当时也正好赶上1989年黑龙江省将哈飞汽车定位为一号工程 。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哈飞的微面车型可以说是开放如吊 。年销量10万辆,市场份额20%,直到1995年,“松花江”的销量一直位居国内前三,占该细分市场总销量的19.26%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条“松花江”除了便宜,可能没有任何购买价值 。不过,你要是放在当年看,这款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优雅的造型、舒适的乘坐感受、宽敞的空空间,都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亮点” 。最关键的是,既能保证一定的运输能力 , 又能运送乘客 , 从而实现真正的客货两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人们可能不会相信 。现在好像是“古董”松花江微面了 。它的设计理念来自法拉利的同一个设计公司——意大利宾法车队 。从此,“松花江”成了当时“微界”的大名 。不上进,就会有辉煌的回忆 。正如我上面所说 , 直到2000年,松花江微型出租车才正式被李霞和其他车型取代 。那时候其实微面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 。2000年,哈飞微型车年销量突破12万元,销售收入达到4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提高到22.92% 。那时候已经是神话般的销量了 。所以,难怪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这么辉煌的哈飞,现在被五菱取代了?”一切从哈飞进军车市开始 。当时的哈飞可谓是如日中天 。尤其是在微面行业,基本处于领先地位 。于是,想要进一步发展的哈飞决定勇往直前 , 开始进军轿车市场 。2001年哈飞正式引进韩国大宇集团的“贝利”轿车,2002年推出与三菱合作的哈飞赛马,包括后来的哈飞路宝,都是哈飞轿车车型 。其实客观来说 , 在当时,这些模式并没有被忽视,而是高度发展了 。但是,哈飞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 。这些车型几乎都是国外车企的技术,核心的造车技术哈飞根本没有掌握 。所以哈飞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只能像热锅上的蚂蚁 。比如当时的哈飞赛马,因为日版的原版车型是右舵版 , 而国产版需要改成左舵 。当时三菱提出 , 如果方向盘换成左舵 , 日方一年要价5000万美元 。但是哈飞认为5000万美元太贵了 。不是右舵对左舵吗?我们也能做到!于是 , 没多久哈飞自己的工程师就把方向盘换成了左舵 。虽然看似成功 , 但其实对汽车比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 , 改舵绝不是转方向盘 , 需要改的零件很多 。所以上市后哈飞赛马的问题层出不穷 。直接影响了哈飞的声誉 。此后哈飞的销量也开始下滑 , 很快从当时的主流地位边缘化 。直到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与中国航空空工业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新长安汽车集团后,进入新长安哈飞汽车进行大规模整合,生产经营销售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过当时哈飞还是觉得自己有机会 。所以工人罢工就发生在刚刚重组的哈飞 。然而最后哈飞不仅没有翻身,还彻底成为了长安的代工厂 。并被迫裁员、降薪、停止新车研发、减少一切开支 。反正哈飞曾经是一个完整的车企 。重组后变成了代工厂,虽然也有利润收入 。然而,哈飞自己的汽车销量正在迅速下滑 。久而久之 , 哈飞的窟窿越来越大 。直到这时,与哈飞有合作关系的东安动力才以一纸诉状将哈飞告上法庭 。原因自然是哈飞的欠款解决不了 。就这样,哈飞一直这样坚持着 。后来甚至挂了一块钱转让股权,持续了半年 。直到去年年底,哈飞38%股份的上市正式到期 。由于交易尚未完成,根据规定 , 本次交易的挂牌条件不变,延期5个工作日,直至征集到意向受让方 。简单来说,上市待售的哈飞 , 到现在都不敢接盘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车企 , 即使有很多遗憾和不甘,最终还是依依不舍的谢幕了 。结语:看了哈飞汽车的发展史,相信很多人都会为自己资不抵债的事实感到惋惜 , 后悔离开 。然而,这一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唤蛲?。所以像哈飞这样的公司 , 最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说是不是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