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认定书范文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书范文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
如果我们不小心对他人的生命健康权造成了伤害,我们应该及时的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 而不是在事故发生之后选择逃逸,逃避自己的相应责任,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学习一下,交通事故逃逸认定是怎样的?希望对你的问题能够有所帮助 。
一、交通事故逃逸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相一致的行为 , 即行为人除了必须具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方式,同时还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 ,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仅仅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 , 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观故意 , 则不能认定为此处的“逃逸” 。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 。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书范文 交通事故逃逸认定】
首先,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 。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 。在这种情况下 , 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 。所谓的“逃逸”时不能成立的,如果对于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角度出发都是不适宜的 。当然 , 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对于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具体的明知,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明知 , 就符合要求 。

其次,逃避抢救义务以及其后逃避责任追究 。一般情况下 , 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合的 , 但在特定情况下 , 也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但尽可能地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单一动机的情况,前者如甲驾车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将被害人尽快送到医院,但之后一走了之的情形 。只要具备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都应认为具备了逃逸 。

二、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因伤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的15日内,可向公安机关申请伤残评定 。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医院证明和公安部门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标准 , 在接到伤残评定申请书后30日内评定伤残等级 。当事人对伤残评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评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评定 。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评定申请书后30日内,应当作出重新评定的决定 。
三、交通事故赔偿调解公安机关在查明事故真相、认清事故责任、确定事故损失后,可召集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 。损害赔偿的调解期限为30日,公安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延长15日 。对交通事故致伤的,调解从治疗终结或定残之日起;对交通事故致死的,调解从规定的办理丧葬事宜结束之日起;对交通事故仅造成财产损失的,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方更换调解参加人的,连续计算调解次数和时间;当事人或代理人因不可抗拒力或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调解的,调解时限中断;调解重大、复杂交通事故需要延长调解时限的 , 须经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延长 。
通过学习了小编带来的这一篇文章,我们知道了,交通事故逃逸认定包含哪一些要求?如果当事者明知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避免法律的追查而选择逃跑,并且得到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认定,就判为交通事故逃逸,感谢您的阅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