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强北街头的钢琴,让普通人多了一个情绪出口( 三 )


“钢琴露天学院” , 王齐和这样称呼华强北摆放钢琴的这条步行街 , 还把这个名字写在了自制曲谱的扉页 , 附上一个日期“公元二0一八年十一月18日” , 日期是后补的 , 王齐和说 , 那是他第一次触摸钢琴的日子 。
2018年11月18日 , 一整个上午 , 王齐和在华强北地铁口旁边的现代之窗大厦里做装修 , 十二点多完工后 , 疲惫的他走出大厦时 , 心里想着先找个地方吃饭 。 偏是那天 , 他抬眼看到了正前方的钢琴 , 钢琴边没有人 , 他跑过去试了试 , 不知道每个琴键具体代表什么 , 就乱摁了一会儿 。
后来 , 他了解到这些钢琴可以免费使用 , 时常来弹 , 为此还放弃了跟工友一起打牌的业余爱好 。 知道王齐和爱弹琴 , 工友就不主动约他了 。 “大家没觉得奇怪或生疏 , 各有各消磨时间的方法 。 ”王齐和解释 。 一来二去 , 王齐和还因为这件事上了当地报纸——工人钢琴师——报道的标题里这么描述他 , 王齐和就这么成了华强北的一个注脚符号 。
王齐和把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归因于自己那已过世的老父亲 。
小时候 , 每年五月初五 , 端午佳节 , 洪湖之上 , 鼓声震天 , 龙舟竞相齐发 , 瘦小的王齐和站在围观的人群中 , 看着父亲在龙舟上唱号子:采花哦!采花耶……如今55岁的王齐和 , 还能手舞足蹈地完整唱出当时的调子 。 他说 , 小时候 , 老家的人盖房子、打地基的时候 , 汉子们抬起石磙碾压的时候 , 也会齐声喊出好听的号子 , 父亲也是那个领头人 。 用王齐和的话说 , 这些已经远去、不再复现的场景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 那号子的声音 , “好听得很”!
那时远还没有学会弹琴这件事 。 王齐和一直记得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 , 女老师在课堂上弹琴 , 弹的都是红歌 , 可好听了 , 每一首他都会唱 。 后来上初中 , 半工半读 , 初中毕业后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回村务农挣工分 。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 , 不知音乐教育为何物 。
35岁以前 , 王齐和未曾离开过老父亲和故土 。 在仙桃市杨林尾镇 , 王齐和本分地当好一个靠种田 , 养鸭 , 捕鱼 , 养活妻子和儿女的农夫 。 35岁那年 , 他“像流浪人一样流浪到深圳” 。
契机偶然 。 2002年 , 在深圳做装修的同胞哥哥王齐炎喊他来深圳一起搞装修 , 王齐和心动了 。 一开始 , 王齐和跟哥哥搭伙老乡一起干 , 时间久了 , 王齐和认识了一帮老乡 , 便能带着老乡们自己接活 , 在“时间就是金钱 , 效率就是生命”的浪潮下 , 壮年时期的王齐和在深圳凭汗水也掘到了金 。 王齐和有八个兄弟姐妹 , 他排行第六 , 这一大家子人 , 现在大部分都在深圳生活工作 。
主干道旁一栋栋高楼大厦内部 , 王齐和都在里头包过“项目” 。 20年前他来的时候 , 现在的华强北步行街还只是一条车道 , 两边是空旷的工地 。 他算是包工头 , 手机里拥有一个300人左右的装修队 。 每当他谈成一项工程 , 他就会通过自己的熟人关系 , 快速组建一个项目组 , 瓦工、木匠、水泥匠 , 应有尽有 。
华强北电子市场的三楼和一楼的众多商铺 , 都是王齐和和工友们做的装修 , 沿街的很多招牌 , 就出自他们之手 , 路边无数房间的地板砖就是他们贴的 。 这支队伍的机动、灵活和原始性 , 决定王齐和往往承包的并不是什么大工程 , 基本都在几万块以内 , 这样以少成多 , 每个月有一单生意 , 一年就有盼头 。 他们靠着这种方式在华强北找到生存之处 。
王齐和已经弹完第三遍《上海滩》了 。 作为王齐和的忠实听众 , 工友闵大柏这天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他 。 他们认识几十年 , 在闵大柏眼中 , 身边的工友之中就王齐和的爱好特别 。 王齐和弹钢琴的时候 , 闵大柏坐在另外一只椅子上 , 怀里同样抱着一个电脑包 , 里面装了雨伞、水壶之类的用具 。 “农民工也有权利追求高雅文化嘛!”他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