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精神离职”的超脱,更像是一种害怕受伤的自我保护

本文转自:封面新闻
封面评论|“精神离职”的超脱,更像是一种害怕受伤的自我保护
文章图片
蒋璟璟
最近 , 一种新型离职方式让“打工人”很是着迷 , 也即“精神离职” 。 “精神离职”并非甩手一走了之 , 而是一种心态的变化 。 不少网友表示工作能力优秀的人更容易精神离职 , 因为觉得能力和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消极转变 。 追求“60分万岁” , 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工作;严格划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 保护私人时间不被工作打扰 。 (中新社)
“卷不赢躺不平”的无奈之下 , “60分万岁”似乎成了一个完美的中间选项 。 所谓“精神离职” , 实在是个很贴切的说法 , 其似乎是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消极抗争、是“人在心不在”的游离状态 , 但说到底 , 这仍是一种有底线的“自我放松” 。 其不是非对抗不合作 , 而是建立在“完成分内工作”基础之上的“有限合作” 。
精神离职 , 不同于“心不在焉” , 也不是“出神”“走神” 。 置于现实职场语境下 , 精神离职 , 很可能指向了 , 工作与生活更严格的区隔 。 不再废寝忘食整个人扑在工作上 , 而是适度的放空、适当的疏离 。 相比于以往那种“把人生奉献给公司”的价值倡议 , 当下年轻群体 , 更多倾向于一种情感中立的工作方式 , 也即不被画饼忽悠 , 拒绝PUA , 放下不切实际的过度期待 , 活在当下 , 做好本职 。
当然了 , 精神离职 , 更多是一种戏谑调侃的说法 。 “精神离职”之说 , 其中那刻意展现出的决绝姿态与超脱心智 , 充斥着表演意味 。 真正的“精神离职”万万不可能 , 而可能实现的 , 乃是通过主动的心理调适、时间安排、精力分配 , 来避免超负荷工作所带来的身心俱疲 。 就此而言 , “精神离职” , 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呢 。
因为害怕受伤 , 职场的年轻人 , 蜷缩一团 , 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 “精神离职”的念想 , 隐约提供了一种“身心分离”的理想方案 , 其中的隐含逻辑不言自明 , 那就是不投入感情也就不会被错付 。 除了职场 , 生活空间被不断延展 , 关于价值感的实现 , 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而这 , 似乎使得“精神离职”有了成立的前提 。 当工作不断渗透进生活的边界 , 诸如“精神离职”之类的隔离墙 , 俨然成了一种可行的反制选项 。
封面评论|“精神离职”的超脱,更像是一种害怕受伤的自我保护】所有的“精神离职” , 最终所通往的 , 理应是精神自洽 。 “既要又要”或不可能 , “有舍有得”总该自得其乐才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