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找对象 把经验告诉子女,让他们找以下几种“打工人”

说起找对象 , 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 , 找一个混得风生水起的人 , 组合成一个兴旺的家庭 。
可是 , 很多父母、年轻人 , 都会犯同样一个错误:注重当下 。
也就是说 , 单凭现在的状况去断定一个人的前途 , 考虑长远的发展不够 。
《论语》里说:“欲速则不达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
要明白 , 当下的穷人 , 可以翻身变富人;当下的土豪 , 可以是以后的穷人 。
因为蝇头小利 , 就蒙蔽了眼睛 , 真是一种悲哀 。
父母要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 , 精准判断年轻人的“出息” , 并且把经验告诉子女 , 让他们找以下几种“打工人” 。
说起找对象 把经验告诉子女,让他们找以下几种“打工人”
文章图片
01
不挑三拣四的打工人 , 不怕失业 。
《中国青年报》平台上 , 有这样一条消息 。
江西宜春的一对90后夫妻 , 没有什么技术 , 也没有什么存款 , 但是他们很勤劳 , 一起去砖厂打工 。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 虽然很累 , 但是夫妻能够在一起 , 就心满意足了 。 妻子给丈夫送饭 , 丈夫满满的幸福感 , 工作更加努力了 。
也许很多人 , 对底层的工作 , 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 认为那是没有出息的事情 。 一辈子就坐在流水线上 , 就是挥舞着锄头 , 还受制于人 。
可是有没有想过 , 如果所有的人 , 都去做管理 , 都坐在办公室 , 都要当老板 , 谁去打工?谁来做工人?
很多年轻人 , 高不成低不就 , 甚至打着“考公、创业、去大地方”的名头 , 一年四季都不工作 , 还伸手向父母要钱 。 豪言壮语背后 , 是啃老和懒惰的真相 。 有本事的人 , 一边打工 , 一边提升 。
也有一些年轻人 , 频繁跳槽 , 总觉得工作不满意 。 看起来很忙 , 其实收入少得可怜 。 浪费大量的时间 , 工作的时间和收入 , 自然就少了 。
有一种聪明人 , 喜欢“骑驴找马” 。 到任何一个地方 , 不管如何 , 先安顿好自己 , 努力工作 , 然后去发现更多好工作 , 并且积极地改变工作 。
如果连“驴子”都看不上的人 , 那就别谈什么人生理想了 。 谁不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做一个不挑食的人 , 到任何地方 , 都不会饿着 。 如果找到这样的对象 , 起码不会活得太穷 , 生活开支 , 是不成问题的 。
我们相信 , 勤勤恳恳的人 , 未来可期 。
说起找对象 把经验告诉子女,让他们找以下几种“打工人”
文章图片
02
追求技术的打工人 , 越老越值钱 。
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了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第一阶段 , 农业劳动力 , 进入工业部门 , 从而工厂出现劳动力过剩 , 工资取决于生活资料的刚需 。 第二阶段 , 劳动力开始短缺 , 农业劳动力被吸收完毕 , 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
经济学上 ,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
经济学博士蔡昉在2005年就提出了拐点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判断 。
通过经济大环境的分析 , 我们会发现 , 社会对打工人的要求 , 也越来越高了 。 对于普通人来说 , 要牢牢抓住一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如果你观察一下 , 很多小工厂的管理人员 , 都是“亲戚朋友”圈子里的人 , 如果你是局外人 , 想要做管理人员 , 有难度 。
相对来说 , 技术人员就不一样了 。 在任何地方 , 都有立足之地 。 就是年纪大了 , 也不愁失业 。 甚至出现 , 年纪越大 , 越有价值的情况 。
我的一个朋友小亮 , 十几岁就去了珠海打工 , 他不去电子厂 , 而是去了制衣厂 。 他借助工作之便 , 学习了缝纫技术 , 还懂得修理电动机、电车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