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文章图片
【作者:黎荔个人特别欣赏文艺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流亡感” 知识分子的“流亡感”】个人特别欣赏文艺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流亡感” , 知识分子要有一种自我放逐的心态 , 一种自我疏离于主流的心态 , 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 我理解的“流亡感”是一种精神状态:承担着自我与家园割裂的强烈失落、与新环境的疏离、重构生活的迷惘 , 以及记忆与遗忘之间的纠缠 , 将自己投身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日常生活 , 或者边缘化的生活和写作状态 。
“知识分子是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矛盾体 , 普遍性意味着冒险以超越因既定的背景、语言、国籍所形成的想当然的观念 , 而地方特色意味着知识分子必须重回生养故乡 , 用批判作为爱的武器 , 用流亡作为爱的形式 , 与这个世界中对他而言最为特别的那个人群 , 做永远的代言 。 ”这是赛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的段落 , 读来真是字字惊心 , 这段话真可以成为我人生目标的参考之一 。
赛义德所谓的“流亡” , 特定指向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界中的立场 。 他反对为了权势、金钱而为某个团体充当智囊、再也不说真话或是成为沉默螺旋的“知识分子” , “流亡”的意义在于 , 知识分子可以不站在任何确定的基点上 , 这将确保他做到独立的思考与批判 。 只有“流亡”才能保证批判的公正 , 才能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良心 。
文章图片
在我的理解中 , 知识分子为什么需要“流亡感”?为什么只有“流亡”才能证明知识分子的身份?因为 , “流亡”意味着生活在发生着巨大变动 , 因此要处理与新环境的关系 , 要面对自己新的身份 , 要打捞遗落在身后的故乡与人事 , 人必须要有一个故乡(或者物质上的家乡 , 或者精神上的原乡) , 就像人们思考时必须有形式逻辑的基础——谁失去了故乡 , 就永远是个失落者 , 注定为记忆和身份缠绕不休 , 但人不离开故乡就不能走向世界 , 当走向陌生的新世界的时候 , 熟悉的故乡、原有的生活理念会不断被侵蚀 , 知识分子必须通过严肃的思考往前走 , 努力破除限制人类思想和沟通的刻板印象和化约式的类别 , 在不断开拓深入新的领域的时候 , 寻找属于自己的立场和边界 , 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向公众作清楚有力的表述 。 我觉得 , 这才是我所认为的真正的不加引号的知识分子——的一切 。
在这个世界上 , 当你尝试着寻找真正自己的时候 , 你会发现自己被疏离 。 你只是一个人 , 一个人站在生命的茫茫荒原上 , 有无数人从你的面前走过 , 你不愿加入他们的行列 。 你在等待另一种声音 , 这种声音折磨着你的灵魂 , 使你徘徊而无处可去 , 整个世界 , 都是他乡 。 过去的东西没能固定你 , 现在的东西只是消解过去 , 也不能固定你 , 未来的信念在你心灵中扎过根 , 但迁徙成长与涉世渐深 , 也在不断地摇晃它 。 于是 , 你和过去有距离 , 和现在有距离 , 和未来也有距离 。 具体来说说这种距离感 , 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实利时代 , 处在轰轰烈烈的致富、竞争、创业、发迹的现实中 , 因为这种疏离感的存在 , 你无法表达出彻底入世的品性 , 毫无顾忌地投入挣世界的大军 , 因为你并不十分渴慕成功 , 也不十分仰视那些所谓的创业英雄和商界巨人 , 你平视着时代舞台上种种尘嚣甚上、收割流量的言论……就是这样一个格格不入的你 , 与所处的时代保持着一种流亡感与疏离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把微笑留给生活
- 情绪|一个人的格局会变大,离不开四种好心态
- |明明早已动情,却嘴硬不愿承认
- 李萍 一个人最大的灾难:对外人和气,对家人发脾气
- 作者:黎荔古人常常用“秋水含睛”、“秋水明眸”来形容一个人拥有好看的眼睛 秋水那一方的伊人
- 作者:黎荔一夜秋风一夜凉 秋露的触碰
- 相亲|女子相亲带5个人狂点菜吓跑小伙,如果是你,你会跑吗?
- 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的5种迹象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
- 真正的放下,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忘掉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