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余秀华:不虚伪是我唯一的好处

五年前 , 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余秀华这个名字 , 随着“农妇”、“脑瘫女诗人”等标签闯入了公众视野 。
“所有的标签都是错误的 , 带着一种歧视 。 ”
"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 。 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 , 忘记我所有的身份 , 我必将尊重你 。 "
慕名而来的看客们 , 在这句引起无数争议的标题底下发现了诗意 , 发现了诗人——余秀华 。
如歌手李健所说 , 余秀华的诗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有机的诗歌 。 她的诗 , 带有村庄、土地的朴实气息 , 混合着女性丰富、敏锐的情感神经 。
那一整年 , 她几乎拿遍了整个诗歌界、出版圈的重要奖项 , 繁体版的《月光照在左手上》 , 获入选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10大好书 , 并被豆瓣读书推荐为该年度中国文学榜第一位 。
余秀华|余秀华:不虚伪是我唯一的好处
本文图片

《摇摇晃晃的人间》
她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诗人 。
出生时因倒产导致脑瘫 , 6岁才学会走路 , 在那以前 , 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 。 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 , 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 , 后来又换成拐棍 , 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
19岁嫁人 , 那是一段让她极为痛苦的婚姻 , 她不顾世人的眼光 , 走向法院 , 勇敢地离了婚 , 重获自由 。 第一本诗集出版后不久 , 六十岁的母亲就被查出肺癌晚期 , 余秀华从未在母亲面前哭过 , 因为她从来不相信母亲会这样死去……
余秀华的这些经历被导演范俭拍成了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 , 这部作品在素有“纪录片奥斯卡”之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中获得了相当于榜眼的评委会特别奖 。
关于这部纪录片 , 有人如此评价:
“余秀华怕风怕水 , 怕六十岁还没跟尹世平离婚 , 怕被命运甩下来粉身碎骨;她又不怕脑瘫不怕蜚语 , 不怕被说成荡妇 , 不怕背负义无反顾凋残的孤独 。 她是渔网网住的小鱼 , 婚姻是网兜 , 困住她扯淡的人生;她是荷叶的一尾游鱼 , 诗歌是空气 , 让她不至于窒息 。 ”
也有人形容她是山沟沟里飞出的一只高唱“女权”的凤凰 , 先天残疾没有削减她的锐气 , 反而给了她执着追求爱和性的胆气 。 她值得我们认识与称道 , 因为她敢于跟桎梏中国五千年的旧思想抗衡 , 因为她敢于坚持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呼唤 。
她的诗歌 , 被诸多歌手谱曲 , 争相吟唱 。 其中 , 最著名的是 , 她的名篇《我爱你》被民谣歌手钟立风谱曲制作 , 收入专辑 。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 , 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 , 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余秀华 《我爱你》
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的陆续出版 , 使余秀华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诗集超过10万册销量的现象级诗人 , 海子去世后 , 再也没有一位诗人进入大众视野 , 诗歌作为一种小众题材 , 越来越边缘 , 越来越圈子化 。 诗人们往往自费出版诗集 , 一般印刷500册 , 送送诗友 。
余秀华的走红 , 让冷寂了多年的诗歌 , 终于又一次被大家关注 , 唤起了国内诸多读者的读诗热情 。
余秀华|余秀华:不虚伪是我唯一的好处
本文图片

“我的那些爱情诗 , 都是在我很痛的时候写出来的 。 我想 , 真正能够得到爱情的人 , 是写不出诗歌来的 。 我因为爱而不得 , 所以写了这么多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