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

1、《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2、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
3、原文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 。“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 。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