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人 熊玲:语言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影响?( 二 )


【抚养人 熊玲:语言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影响?】这个回应 , 如同暴徒的匕首 , 无情地刺向了一个弱小的心灵 。无论谁 , 在需要价值肯定的幼年 , 受到这样羞辱性评价 , 都是一个很深的创伤 。
我们进一步可理解“不行与出息”的强迫性重复意义:她那竭尽全力的进取 , 以及不是“军官”的成功 , 并不是她的内心真相 , 而只是因那“被认可情结” , 渴望获得父母对她“你有没有出息都是好女儿”的接纳 。
人天性就有不服输的倔劲——你说我不行 , 我偏就做给你看我行 。可对加佳而言 , 即便有了出息也等于没有 , 因在她无意识的感情层面是不能背叛父母的看法 , 也因任何“行”都无法替代“太阳从西边出”的意涵 。因此说 , 她欲放弃又放弃不了的“努力”后面 , 动机只是为了不断抚慰那深远的创伤 。
凡在强迫症的身上 , 你能发现为了成为父母意志中的他/她 , 他们从未放弃儿时的幻想 , 从未停止“自我理想”的追逐 。那股不服输的倔劲 , 是“证明我行”的永不歇息的动力 。只是他们没有、也不会意识到那股倔劲 , 其实是牺牲他真实自我的一种无形暴力 。
何尝不可说 , 无论是强迫症还是抑郁症的动因 , 都是被“有出息”这个高大幻想 , 完美的覆盖了它对人性快乐的杀伤 。
抚养人 熊玲:语言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影响?
文章图片
以上事实令我们看到了 , 什么是暴力性评价 , 以及它的代价 。
如果 , 有出息强迫症是因“评价的暴力”丧失了自我 , 但若能使当事者有重建自我、能使抚养人有反思自我的唤醒 , 那么 , 那些丧失的代价也算有了点价值 。
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时代已经不同了 , 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 。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步入恰适的领域 , 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成就 。可今天我们完全忽视了这个目标 , 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 , 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 , 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 。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 , 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一面天赋加以培养 。成功有无数个定义 , 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的 。”
我国的教育却一直顽固坚守“分数论” 。家庭为了跟上大局 , 拼命将孩子辅佐上“读书-有出息”的飕飕快艇 。倘若孩子在快艇上 , 一不小心成绩拉下了、考试失利了、评语不好了 , 接踵而来的是:严肃谈话、自我检查……中国少年 , 无不在成人的一片“聪敏或愚笨 , 成才或不成才”的二元评价中获取着自我价值感 。
抚养人 熊玲:语言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影响?
文章图片
无数佳一样的出息强迫症 , 应警醒我们的抚养者反思:在你曾经养育孩子 , 或正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 你是否尽到了——不说教 , 少评价 , 多给予亲密和信任…这些基本职责?
“亲密和信任”才是教养的核心 。这意味着 , 孩子即便有怯懦、逃学、装病等不好 , 父母依然笑着看他 , 给他一个亲吻或拥抱 。什么叫“亲密和信任”的具体做法?举例 , 美国电影《阳光小美女》中那个7岁的奥利芙 , 在她的选秀经历中 , 几经周折却仍遭彻底失败 , 但却得到了讲究成功的--父亲的接纳!父亲对孩子想“赢”的支持 , 以及对孩子已“输”的接纳 , 让所有关心奥利芙的亲人都放轻松了 , 甚至令每个亲人在开始转变 , 他们自身与外部的冲突或敌意关系 。成功总是难逾越的高墙 , 而失败往往伴随一分接纳的自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