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州日报心理热线和诊疗中的困境少年调查发现:很多情绪问题都因“小事”起 建议学...|心理热线和诊疗中的困境少年( 二 )


高中生阿明没想到 , 自己会因为心理困境在医院住上两个月 。 阿明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 上初中后开始寄宿生活 , 和父母的接触非常少 。 只有每个周末回到家他才有时间和父母接触 。 阿明告诉采访人员 , 家庭成员间感情比较淡薄 , 每天吃饭时大家彼此之间也不说话 , 他笑称 , 自己每年和父母说话“不超过10句” 。
上了高中后 , 阿明感觉到自己不适合集体生活 。 随着课业压力的加大 , 他出现胸闷、乏力、头疼、失眠等症状 , 以至于周末回家后就不想再回学校 , 他也随之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 , 总觉得同学们会在背后议论自己是“学渣” 。 阿明告诉父亲 , 自己在教室里坐着是一种煎熬 , 不打算上学了 。 父亲为他申请了转学 , 希望儿子换一个环境能有所好转 , 但转学之后他的情况更加糟糕 , 每天只想躲在宿舍打游戏 。 “我和大家格格不入 。 ”
阿明告诉采访人员 , 父母希望他能考上重点大学 , 但他感到压力太大了 。 “我成不了父母眼中的优秀孩子 。 ”
来到医院后 , 阿明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 经过专业治疗 , 他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 。 “你觉得自己会回到学校吗?”采访人员问阿明 。 “我也不知道 , 走一步算一步吧 。 ”他表示 , 希望父母把他当儿子看待 , 他渴望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
心理健康无小事莫要斥责孩子“矫情”“玻璃心”
“为什么现在才来求助?”这是赵广军和出现心理、情绪问题的学生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 他曾看到一些孩子的手臂被刀片划出血痕 , 而家长还责骂孩子“矫情”“小题大做”“玻璃心” , 当孩子提出想去求助心理医生时 , 有的家长更是加以斥责 。 “除非孩子的病情已经到了要绝食、辍学甚至出现自残的地步 , 不少家长都很难接受让孩子入院接受心理治疗 , 还觉得孩子有些不可理喻 。 ”
有时到了深夜 , 依然有青少年打电话过来求助 。 “心理健康无小事 。 如果孩子说他今天不开心想和你聊聊 , 你再忙也要停下手头的事和他坐下来谈谈 。 一旦你发现孩子因一件小事一整天不说话时 , 哪怕你当天不上班也要把他的心结解开 。 因为酿成严重后果的往往是‘小事’ 。 ”赵广军说 。
应如何帮到遇到心理困境的学生?赵广军说 , 首先 ,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尤其要配齐心理教师 , 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其次 , 家长平时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状态 , 一旦孩子情绪低迷、神情恍惚、厌学 , 很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 , 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 。 “当孩子向家长反馈情绪问题时 , 家长不要觉得丢人 , 要主动接纳 , 成为孩子的支持者 , 必要时及时就医 , 而不是呵斥孩子 。 ”赵广军表示 , 应当建立起一套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机制和诊断标准 。
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共性
若家长“懂行”很多悲剧本可避免
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 每天来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不少 , 大都是13岁~18岁的中学生 。 “孩子的很多情绪问题被忽视 , 这是最大的风险 。 ”该院心理咨询师张治华说 。
张治华常作为专家组成员到市内不少中学为孩子们上心理辅导课 , 他表示 , 任何心理问题都会有苗头 , 只不过这些苗头被家长忽视了 , 或是有的家长不愿相信孩子有心理问题而刻意忽视 。 “有时我们去和学生深入谈心后才发现 , 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 , 达到中、重度抑郁的程度 , 早就该接受心理支持了 。 据我多年的经验 , 进入高二之后 , 因为学业和人际关系压力出现心理困境的学生占比尤其高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