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原院长 , 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 2011年7月 , 他告别读书9年、任教5年的复旦大学 , 加盟中山大学 , 成为一名新广州人 。 作为70后的年轻学者 , 他思维活跃 , 触角广泛 , 在广州的媒体、学界、商界和政界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 也正因为这种接地气的广泛交往 , 再加上从江南文化到岭南文化的跨文化生活体验 , 让他对广州有了更深的观察和体悟 。
在广州生活了10年时间 , 他感受最深的是 , 广州有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感 , 也有从物质到观念上对各类人群的包容 。 在他看来 , 中国的年轻人要想实现在一线城市“有房住、有事做、有归属”这三个基本目标 , 广州无疑是最佳选择 。 而作为传媒学者 , 他对广州城市形象传播的建议是 , 要实现从现代城市向高尚城市的转变 。
本文图片
张志安
其人
他用十年读懂广州的三个层面
张志安把自己对广州的认识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大学本科时 , 1997年至1998年 , 复旦大学新闻系很多同学来广州调研 , 调研对象就是广州日报——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 调研后 , 同学对广州日报和广州报业情况的分享 , 让他对广州报业的创新和活力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 “当时 , 广州日报还捐款把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资料室装修一新 , 给每个宿舍赠阅一份广州日报 。 从那时起 , 广州日报便不仅仅关注广州 , 还关注全国的重大消息、有港澳台专版和大量的国际报道 。 立足广州看中国看世界 , 有非常广阔的视野 , 这是我对广州开放包容的直接认识 。 ”第二个阶段是本科毕业后 , 2000年至2001年 , 他在易趣网做公关经理 , 经常有机会来广州出差 。 当时就感觉到这个城市非常舒适宜居 , 烟火气十足 。 第三个阶段是做博士论文时 , 2005年到广州来调研 , 暑假在暨南大学里住着 , 一边调研一边感受广州的生活 。
但是 , 他觉得自己真正了解广州还是在这里工作这10年 。 “我可能是新闻传播学者里跟政府、媒体、学界、商界都频繁打交道的学者之一 。 ”因为经常给企业家们讲课 , 给政府部门做新闻发布培训 , 跟媒体合作组织活动 , 有很多机会深入一线跟各行各业打交道 , 对于这座城市也有了更多的内在观察和更深的体验 。
来广州工作之前 , 张志安一直生活在浙江和上海 , 谈到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差异 , 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 同样做老师 , 在复旦大学学生称他为“您” , 可到了广州以后发现学生称呼老师都叫“你” 。 张志安认为 , 称呼的背后看到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 上海比较注重师生尊重的形式感 , 而在广州 , 师生之间关系更平等 。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同样体现在穿着上 , 上海的学生穿着更讲究 , 而广州学生就随意很多 。 他认为 , 重要场合的仪式感是挺重要的 , 但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仪式感反倒让人觉得舒服 。 “所以 , 和广州学生的相处让人觉得很舒服 , 但说实话也保持一点点压力感 , 因为你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会‘挑战’你 , 质疑你或者是要跟你争论 。 ”
本文图片
叹早茶 , 是广州人的生活美学的开场白 。 @视觉中国
对于如何读懂广州 , 张志安结合个人体会 , 认为有三个层面 。 第一层就是生活体验 , 因为人们最关注的还是衣食住行 。 “我对美食研究很多 。 你要问我中大附近的不同层次的餐馆 , 我可以开出一张美食地图 。 外地的朋友来 , 我有一个广州的招待线路图 , 一天版、两天版、三天版 , 包括游览中山大学也有40分钟的简版 , 一个半小时的标准版和两个小时以上的深度版游览线路 。 所以我自己对这个城市了解是从自己生活舒适的角度去展开的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父母|春节第7天,2亿人被无情抛弃:年少不知父母恩,读懂已是中年人
- 10个顶级思维,读懂受用无穷
- 读懂这三句话,就能看清一个人
- 本文转自: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虎年春节临近!每逢岁末年初 一篇读懂贵金属首饰进口归类
- 广州83岁母亲毒死亲生儿子,法院的判决让人意外……
- 把80岁活成20岁的蔡澜:读懂这四句话,受益一生
- 物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 这5大“痛苦定律”,只要读懂,就受用不尽
- 孩子|中年女人的浪漫——你读懂了吗?
- |读懂《京华烟云》的四种心态,才算读懂了人生
- 爱情 无论遇见谁,读懂三句“忠告”,就释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