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可父母都无心在给予( 三 )


因为被忽视 , 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她的狗“爱因斯坦”身上 。
后来爱狗丢失 , 所有的失落和失望统统被点燃 , 她也在瞬间崩溃 。
冷暴力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可父母都无心在给予
文章图片
其实很多时候 , 孩子的“打扰”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简单的回应 , 因为这代表着关爱和重视 。
台湾作家张晓风曾说过 ,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 , 而是遗忘和忽略 。
父母的看见和回应 , 能让孩子充分享受到爱的滋养 , 给予孩子独立和勇敢的底气 。
3
对待孩子 , 最忌“无关回应” 。
比如孩子心爱的宠物丢了、死了 , 孩子明明很伤心 , 你却无关痛痒地说:“没事 , 我们再买一只 。”
及时回应 , 也并不意味着:孩子想要什么 , 我就马上给他什么 。
“无关回应”让孩子觉得 , 他的感受不被接纳和理解 , 从此不愿敞开心扉;
对孩子的需求不分情况地照单全收 , 会让孩子难辨是非、漠视规则 。
正确的回应 , 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 倾听他的心声 , 肯定他的情绪 , 然后用温和平等的姿态 , 引导他遵守规则、学会等待 。
在这一点上 , 演员胡可的“我知道”句式一直为人所称道 。
当儿子想要把不属于自己的玩具带走时 , 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 , 现在拿不回家 , 你心里有点难过 , 但这是规则 。”当儿子从水堡里出来因为害怕哭泣时 , 胡可仍然第一时间拥抱儿子:“我知道你有点害怕 , 但是你表现很好、很勇敢 , 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冷暴力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可父母都无心在给予
文章图片
一句“我知道” ,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理解和关切 。
一句“但是” , 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 , 都可以得到别人的满足 。
更重要的是 , 妈妈及时的关注和温和的回应 , 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 , 妈妈一直和他在一起 。
回应孩子 , 其实没有那么难 。
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 ,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 花足够的心思去了解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得到满足 , 他就不会一直缠着父母索要 。
—— ···完··· ——
【冷暴力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可父母都无心在给予】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