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英国画家罗塞蒂作品《弹竖琴的女人》 , 1873年 。
文/郑依妮
“秃”如其来的年轻人 , 开始思考人间“植不植”得 。
继睡不着之后 , 脱发成为年轻人的一场巨大生活危机——一种对生活力不从心的焦虑和恐惧 。 它折射的不仅仅是脱发问题本身 , 更是当代年轻人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的具象化 。
我们时代的身体与头发
互联网让容貌焦虑成为常态 , 从丧到佛、从秃头到养生、从身体到精神 , 发量成为了其中无法被忽视的一环 。
后浪研究所《2021年轻人头发报告》称:七成人认为发型对颜值的影响非常大 , 头发甚至可以决定人80%的颜值 。
高颅顶、美人尖 , 人人都想成为发量王者 。 因为头发的浓密与否、美观与否 , 越来越与健康程度、外表气质、自我认同产生联系 。
2000年 , 文化学者汪民安在《我们时代的头发》一文中写道:“头发是人身上最具可塑性的东西 , 也是最具象征性和表现性的东西 。 如果我们承认身体的符号性、身体的阶级性 , 承认我们有装饰、改造身体的本能 , 承认我们体内有一种自恋性的美学趣味 , 那么 , 我们也应承认 , 对头发的一种拜物教式的关注迷恋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 在今天 , 在我们这个时代 , 这种迷恋扎根于某种符号崇拜和身体崇拜 , 身体崇拜使这种迷恋引向头发 , 符号崇拜则使这种迷恋引向头发的造型 。 ”
在不同人类文明的诠释中 , 头发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 。 它是寓有灵魂、生命力的“身体之精华” ,因而被赋予具有延续性的同感 , 甚至可以成为本人的象征 。
因此许多人不惜花费金钱和精力去打理毛发 。 更有甚者 , 对面部毛发的关注也精致到了每一个局部 , 精雕细琢 , 乃至精准刻画每根眉毛的毛流走向 。
没错 , 这届年轻人的颜值内卷 , 已经“卷”到了头发丝 。
发量焦虑 , 成为困扰当代人的“头等大事”
“大脑 , 如果失去了头发 , 就失去了它的合法性和理性 , 失去了它的内涵和定义 , 最终 , 失去的是它的自然性 。 ”(汪民安)
一则令人震惊的数据是 , 比起上一代人 , 中国人的脱发年龄整整提前了20年 。
脱发面前人人平等 , 再光鲜亮丽的明星都躲不过 。
徐峥从一个长发文青变成了光头中年 , 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自己20岁就开始脱发:“45 岁以后开始秃顶 , 你仍然是一位优雅的男士 , 你秃得名正言顺、理直气壮 , 但是你 20 岁就开始秃顶了 , 你就是一个鬼鬼祟祟的小人 , 你做的所有治疗都是一个笑话 。 ”
年轻人开始坦然正视头部美学 , 甚至大方交流彼此的生发与护发秘籍 。
越来越多年轻人一边呐喊着“头可断 , 发型不可乱” , 一边偷偷上网搜索增发秘笈 。
还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 用生姜对准幅员辽阔的头皮搓搓搓 , 上演着人与自然的激烈对抗 。 人们防脱发的方式五花八门 , 前有防脱洗发水、防脱食疗、保健品;后有防脱按摩椅和相关药物 , 甚至假发片也开始畅销起来 , 无所不用其极 。 根据艾媒数据显示 , 2013-2020年中国防脱洗发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其中2013年6.2亿元 , 2020年达到15.4亿元 。 预测2021年将达到16.1亿元 。 而《淘宝直播2022年“头秃”报告》数据显示 , 淘宝直播间的洗护产品成交同比上一年增长57% , 90后对防脱产品的关注度超过60、70和80后 , 而且消费实力相当强劲 , 逐渐成为防脱消费的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