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闯 母亲的视野,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读《不如去闯》学做好妈妈

最近看了一本书《不如去闯》,这是90后学霸李柘远写给年轻人的正能量爆棚的励志手册 。作者18岁全额奖学金考入耶鲁;22岁职世界最牛投资银行高盛;25岁考取哈佛一边创业一边进修 。
我却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学霸背后的母亲有多优秀!
不如去闯 母亲的视野,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读《不如去闯》学做好妈妈
文章图片
作者小时候因家庭变故,和母亲相依为命 。作为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不但没有亲情缺失的敏感和脆弱,反而乐观开朗、充满爱心、积极进取,开了挂似的一路前行 。不得不说,这位母亲才是真正的励志范本!
1、育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我要让孩子考上北大!
我要培养一个哈佛研究生!
我要让孩子成为工程师!
我要让孩子做老板!
对不起,这都不算是培养孩子的目标,这只是在为孩子制定阶段性的目标 。而这本该是孩子自己做的决定 。
如果父母的教育目标只是让孩子达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目标,那么之后呢?
柘远妈妈说:“父母的天职是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优良的体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只有我们清楚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品格,才指导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和引导孩子 。
想象我希望看到他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健康的和幸福的 。谁能使他一辈子健康和幸福?唯有他自己 。
简言之,我希望孩子以后有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 。
这种能力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独立的思考能力、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健康完整的人格,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
作者能在小学二年级明确自己的10年计划,这说明一个人的许多品格和能力是该在8岁之前就形成基础了的 。所以千万不能轻视0-6岁的育儿细节 。
2、“无为而治”
真正不管孩子的家长几乎难有,而把管教挂在嘴边的父母比比皆是 。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行为规则,就立刻制止!孩子学习不专心,严厉批评!孩子成绩不理想,谆谆教诲!还时常冠以“这都是为你好呀”语重心长的道德压力 。
殊不知,嘴上管教最容易,但真正高明的教育手腕应该是不着痕迹地让孩子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就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 。
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无为,是出招于无形的一种大智若愚的教育哲学 。
李妈妈小时候带柘远去旅游,假装自己不认路,由孩子带路、问路,把联系宾馆负责住宿的事交给柘远去处理,平时不陪做作业、不帮忙背书包,孩子的参赛项目由自己完成注册报名手续......
正是这些带着信任和尊重的放手,让小学毕业的柘远已成为非常独立、有主见、开朗而不畏艰险的少年 。
很简单的事情,让家长轻松、孩子成长 。大部分父母却宁愿打着“爱”的名义百事包干,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就行了”,一边做一边还抱怨自己有多累,到了孩子成年便指望其能突然独立,发现他已经诸事不能自理,还得像保姆一样伺候成年子女的吃喝拉撒 。
这是极端例子,却也正是长不大的“妈宝”们的真实写照!
3、母亲,要做最懂孩子的知己 。
作者说:“从出生到如今的二十多年里,妈妈没缺席过我成长的任何一个环节 。与其说我俩是母子,不如说是忘年交 。”
每个人都需要被懂得 。如果首先能被父母懂得,那该是多幸福的事!
孩子有很多话可以和朋友分享,却不愿让父母知道,因为父母总是高高在上,不理解就会形成隔阂,隔阂会加大教育难度 。所谓叛逆行为多因不被理解之后的一种情绪释放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