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1《朴:童庆炳口述自传》
本文图片
童庆炳 著
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1
童庆炳有许多身份:他是中国文艺学理论学者 , 是中国当代数位小说名家的导师 , 也是大多数中文系学子的老师——童庆炳所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曾被500多所高校的中文系使用 。 在他去世时 , 曾学习过《文学理论教材》的网友纷纷上传该教材照片 , 并点燃蜡烛纪念 。 从事一生文学批评工作的童庆炳也始终坚持小说写作 , 他在患胃癌后曾谈起自己的晚年计划 , 计划要写作一部关于图画与镜子的穿越小说 。
《朴》是童庆炳的口述自传 , 也是一部知识分子心灵史 。 他回忆少时福建乡村的贫寒生活 , 从小的理想是每天能让七口之家有米下锅;自己经历的波折的二十世纪 , 幸运地绕开政治漩涡赢得暗地里读书的机会;他也提到同作家学者们的交往故事 , 比如与老师黄药眠一起恢复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 与嗜酒如命的朋友汪曾祺的交往趣事 , 以及对学生莫言、余华的回忆等 。 透过《朴》 , 我们看到童庆炳一生的疑沮、快乐与悲苦 , 也能透过他的视角勾连起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现场与历史事件 。
《形影不离》
本文图片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曹冬雪 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02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 , 波伏娃是被萨特影响一生的女人 , 然而从波伏娃的小说《形影不离》来看 , 青年时期对她影响至深的人不是萨特 , 而是她的女性友人扎扎 。 这段关系对波伏娃的人生至关重要 , 在《波伏娃传》中也提到 , 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 , 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 , 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 。
波伏娃在发表《第二性》之后的第五年开始写作小说《形影不离》 , 故事以少女时期和扎扎的关系为原型 , 书写了两个女孩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成长经历 。 如同“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莱农与莉拉的友情 , 小说中波伏娃化身的希尔维是乖顺的“好学生” , 而扎扎的化身安德雷胆大叛逆、聪慧疯狂 , 仿佛带着烈火的印记 , 让希尔维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可能 。
有趣的是 , 萨特在阅读《形影不离》后 , 认为这部作品“没有出版的必要性 , 读者也不会感兴趣” 。 在回忆录中 , 波伏瓦同意了萨特的评价 , 这部作品被束之高阁 , 波伏瓦甚至都没有为它取名 , 直到2020年后才在法国面世 , 这也是这部小说在中国首次出版 。
《德勒兹论文学》
本文图片
[美]罗纳德·博格 著 石绘 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02
福柯曾说 ,“二十世纪将是吉尔·德勒兹的世纪 。 ”作为后现代主义重要哲学家 , 德勒兹提出的欲望概念是许多人知道他的原因 。 对拉康和弗洛伊德来说 , 欲望是由欠缺而起的心理状态 , 是匮乏的、否定的 。 德勒兹则将欲望看成是生产性的 , 创造性的 , 应该被充分施展的 。 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是 , 以哲学家身份闻名的德勒兹对文学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 , 著作中引述小说、诗歌、戏剧的段落俯拾皆是 , 博尔赫斯、马拉美、卡夫卡等作家是他哲学思绪中的常客 。 尽管如此 , 德勒兹却从没有提出过系统的文学理论 。
《德勒兹论文学》填充了德勒兹文学思想的研究空白 , 美国德勒兹研究学者罗纳德·博格对德勒兹讨论文学、语言与写作的作品进行考察 , 试图展现这些文本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 书中介绍了德勒兹早期著作《尼采与哲学》中所提出的“文化医生”概念 , 德勒兹如何评价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符征、卡夫卡的文学机器、“次要文学”理念 。 对德勒兹而言 , 文学作品的功能远大于其意义 , 语言是一种行动模式 , 并且正是在实践和权力关系的宽泛领域中 , 作家既跟随又生产逃逸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夏洛|越是无能的人,越是喜欢张扬这三样东西,你知道吗?
- 一个厚道、厚德的女人,才会享有厚福
- 本文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报文字丨青柠一梦主播丨西芮人到中年 夜读丨你有多简单,就有多幸福
- 长城到底有啥用?西方学者一针见血:长城把整个欧洲害惨了
- 最高级的断舍离不是舍弃东西,而是持续净化自己的能量场,你会吗
- 01.有人说感情这东西 义无反顾嫁给你,不问前路,只求当下的幸福
- 江德福 《父母爱情》被安杰支配一生的江德福,他才是婚姻的最大受益者
- 如懿传|女人这一生,如果能“守好”这三样东西,你就赢了
- 食物语 天赋这种东西可真是不好说……丨月食物语第十四话
- 爱德华·史丹顿|人痛苦的根源:沦为思维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