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陈倩:离开亲人的成长

离开亲人的成长
文/陈倩
散文|散文|陈倩:离开亲人的成长
本文图片

(网络图片)
曾有人谈论 , 上海人有上海人的骄傲 , 深圳人有深圳人的资本 , 北京人有北京人的优越 , 而身为帝都北京人的我 , 却也会羡慕京外人 。
作为北京之家的子女 , 更多的是享受着教学、生活、经济的便利 , 内有亲人的时时照顾 , 外有免于异地的往返奔波 。 但高中、大学时 , 我不免也曾羡慕京外人的自由与洒脱 。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些独属于异地求学 , 或是打工人身上独有的特质 , 如:长期异地使他们更珍惜亲人团聚的幸福感 , 长期一人更练就了他们性格与行动的独立性 。 这是我远不及他们 , 而又想具备的能力 。
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生活 , 要算是我十四岁08年参加残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封闭式训练 , 虽不是离开北京 , 但也算是在单独的环境生活了近小半年 。 回忆起那段时光 , 虽然我从十岁起便在寄宿学校读书 , 但毕竟每周末都能回家 , 并不觉怎样 。 尤其是在父母的疼爱下 , 除了生活必备的基础食住能力 , 其他是从未触碰过的 。 而那时正是夏季 , 从前都是攒上一星期的脏衣服背回家交给母亲 , 而此时最棘手的问题便是清洗衣服 。 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姑娘 , 尽管我当时是乐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 , 同住宿的姐姐都很照顾我 , 如每天都会帮我打好自助的三餐 , 但我仍不愿开口寻求帮助 。 好在夏天的衣服轻薄只是汗水 , 洗过几次便也就有了经验 , 知道如何打肥皂沫、如何冲洗更干净 , 我便在无奈中学会了洗衣服等其他生活能力 , 也在此后的日子里养成了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 顺理成章的脱离了父母的事事照顾 。
如果说在08年的封闭训练时期 , 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离家不能与父母相见 , 是单纯的不适应而想家 , 那么在10年因为我的形象好而有幸参加了广州亚残会的开幕式表演 , 则是我第一次在异地落脚 。 尽管只有约十天的时光 , 但从飞机起飞的一刻 , 我的内心始终被淡淡的恐惧与恋家充斥着 。 也许外人看来我能被选中代表北京参加开幕式是无比幸运和自豪的事 , 但又有谁会知道十六岁的我像个孩子一样的想家却不敢和带队老师倾诉呢?12月的广州依然鲜花灿烂 , 那一年我第一次见识了真正的部队军人 , 我们一起生活、排练 , 他们严肃而又活泼、刚毅而又温和 。 第一天夜晚排练 , 我们不知广州昼夜温差那么大 , 是他们为我们取盒饭 , 又把军大衣披在我们三个姑娘的背上 。 某一次聊天他们说日常练射击 , 我却闹了个大笑话说哪里有那么多鸡可射 。 开幕式下场时我被人群挤丢 , 我在拥挤的人流中被挤在墙角恐惧的发抖 , 也许就是缘分 , 和我同姓的、任我做了妹妹的兵哥哥最先找到了我 , 拍着我的背安慰我……十天的时间不长 , 而一晃十余年以过去 , 我却始终难忘与兵哥哥相处的日子 。 他们是那样可敬、可爱 , 每当致电我仍感无比亲切 。 他们给予了我内心的刚强与毅力 , 也赋予了我奉献的快乐……
当我15年第二次离开北京去成都参加第二届全国跳绳比赛时 , 有了上次的经验 , 虽在宾馆仍心略觉陌生与不安 , 但已不在过度想家 , 且以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 , 或许这便是离开亲人在实践中的人生成长之一吧 。
在爱子女的父母心里 , 小时盼着子女长大独立 , 子女长大又不舍他们离开 。 而子女的心里 , 儿时总想赖在父母的羽翼下 , 而翅膀硬了又想快快离开父母的管束与唠叨 。 直到自己有了子女 , 才深切的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 或许成长就是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分离与相聚 , 我们才能不断独立而强大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