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徐坤《神圣婚姻》:回到火热的当代城市生活现场( 二 )


|研讨|徐坤《神圣婚姻》:回到火热的当代城市生活现场
本文图片

研讨会合影
悲凉底色与声音肖像
关于徐坤的写作 ,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 , 徐坤是很有现实关怀的作家 , 她的众多作品 , 都是现实题材 , 《神圣婚姻》即使书写十分热烈 , 但其反讽戏仿之下的底色却具有深批判性 。 其一是对东北文化的批判 , 作家在离开东北之后对东北文化中的问题具有了深切体悟 , 并在小说中以婚姻为切口展开批判 , 写出几段东北婚姻的一地鸡毛;其二是对知识分子的批判 , 这是徐坤写作中一脉相承的主题 。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谈道 , 《神圣婚姻》是徐坤暌违十年归来的声音的肖像 , 一打开 , 耳边就雀跃着徐坤的声音 , 豪侠、潇洒、快人快语 , 让人生怕这声音断线 。 她的小说中有脱口秀般和评书一样的喜感 。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俊关于《神圣婚姻》的叙事特点谈道 , 作者以叙事速度去覆盖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空间 , 并用了凝练而有技巧的多重叙事关系让内容庞杂却紧凑 。 此外 , 在塑造人物时 , 也有茅盾《子夜》中人物设计的影子 , “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非常重要类型的化身 。 ”
关于“神圣婚姻”的主题 ,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谈道 , 小说以萨志山为核心人物 , 书写了从解构神圣到重构神圣 , 婚姻的神圣性由虚到实的过程 。 萨志山的离婚是对中产阶级婚姻的绚丽外衣的解构 , 而基层工作则是找到神圣之实、并重新赋予神圣具体内涵的必经之路 。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也对“神圣”与“婚姻”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展开了思索 , 他谈道 , 神圣并非婚姻的先验性的定义 , 婚姻的神圣性来自脱离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婚姻与爱情的结合 ,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又给婚姻、情感关系再次带来了变异 , 徐坤的小说就集中处理了现代商业社会中有关婚姻神圣性的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强调了徐坤小说中携带的九十年代的文化记忆 , 以及由这种文化记忆生发的对城市的历史记忆、对世俗生活与人性的热爱、对人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相信、对后现代文本拼贴形式的熟练 , 以及对女性主义思潮的继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