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化|贾雷德·戴蒙德:玛雅文明是如何全盘崩溃的?( 四 )


玛雅文化|贾雷德·戴蒙德:玛雅文明是如何全盘崩溃的?
本文图片

纪录片《破解玛雅密码》剧照 。
针对科潘谷地不同居住环境的考古调查研究显示 , 最先开垦的土地是谷地中最大的科潘地 , 然后是谷地中其他4块地 。 当时人口已开始增长 , 但丘陵地仍无人居住 。 为养活不断增多的人口 , 谷地必然施行集约农业 , 或将休耕期变短并采用一年二熟制 , 或许还有灌溉系统之助 。
到650年 , 丘陵上的斜坡也有人住了 , 但这些丘陵地的开发不过只有100年的光景 。 科潘丘陵人口最多时约占全科潘人口的41% , 然后这一占比逐渐减少 , 最后人口又集中在河谷土地 。 人口从丘陵回流到河谷的原因为何?科学家对谷底建筑的地基进行考古挖掘 , 发现这里的土壤在8世纪堆积了很多沉积物 , 显示山坡已有土壤侵蚀的问题 , 或许土壤肥力已经流失 。 丘陵贫瘠的酸性土壤被冲刷到河谷 , 覆盖了原来肥沃的土壤 , 河谷的作物产量因而降低 。 最后 , 古玛雅人不得不放弃丘陵地 。 事实上 , 现代玛雅人也遭遇同样的问题 , 丘陵土壤的肥力很快就耗竭 , 无法耕作 。
丘陵土壤侵蚀的原因很明显:丘陵树木被砍伐殆尽 , 下面的土壤就得不到保护 。 人们通过考证花粉样本的年代 , 证明丘陵斜坡上方原本有一片松林 , 后来全被砍光了 。 这些砍伐下来的松树大部分用作柴薪 , 剩下的则用于建筑或制成灰泥 。 前古典时期的玛雅遗址的墙壁常涂上厚厚的灰泥 , 为了生产灰泥 , 必须大面积地砍伐山林 。
科潘丘陵地在有人入住之后 , 人口直线上升 , 但后来人们放弃了这里的土地 , 这意味着原本依赖丘陵生产作物的人口 , 现在也不得不依赖那10平方英里的农地上生产的粮食 。 这必然导致僧多粥少 , 农民为了抢夺最好的农地 , 甚至只是为了抢到土地 , 冲突四起 , 正如现代的卢旺达 。 科学家通过研究从科潘遗址出土的数百具骸骨 , 发现当时的人们存在疾病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 如骨质疏松等 。 这些骨骼研究显示 , 650—850年 , 科潘居民的健康情况日益恶化 , 不只是平民 , 贵族也如此 , 当然平民的健康状况更糟 。
由于科潘王在大旱之时未能唤来及时雨 , 农田干裂 , 面临绝收 , 大祸也就降临到他的头上 。 这或许可解释何以822年不再有科潘王的记录 , 其宫殿更在850年左右被焚毁 。
从遗址出土的黑曜石碎片年代来判断 , 科潘总人口数逐渐减少的情况很明显 。 950年 , 科潘估计仍有15000人 , 约是巅峰时期27000人的54% 。 此后 , 人口继续凋零 , 到1250年 , 科潘谷地已无人迹 。 后来再出现的森林树木花粉显示谷地已空无一人 , 森林终于得到再生的机会 。
玛雅文化|贾雷德·戴蒙德:玛雅文明是如何全盘崩溃的?
本文图片

纪录片《破解玛雅密码》剧照 。
玛雅崩溃的扑朔迷离
从玛雅简史以及科潘一地的变迁 , 可见玛雅文明陨落的端倪 。 但这故事格外错综复杂 , 原因至少有5个 。
第一 , 玛雅除了古典时期遭遇大崩溃 , 先前也出现过两次较小的崩溃事件:其一为150年左右埃尔·米拉多尔等城市的衰亡(即所谓前古典时期的崩溃) , 另一则是6世纪末至7世纪初出现的玛雅文明中断期 。 在考古学家研究得相当透彻的古城蒂卡尔 , 有一段时间没竖立任何一座石碑 。 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经历崩溃后 , 仍有一些社会幸存 , 人口甚至还有些许增加 , 重新建造繁荣的城市 。 然而 , 有些城市最后依然未能摆脱崩溃的命运 , 比如奇琴伊察在1250年左右被废弃 , 玛雅潘也在约1450年人去楼空 , 这就是所谓的后古典时期的崩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