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里的5句话,婚姻、育儿、为人处世都能用到它( 二 )


我们很多时候的善良和好意,都是自以为是,都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
比如,去年夏天,我在河里捞鱼,捞到了很多大鱼,上岸的时候,看到一对父子在河边捞鱼,我看他们的鱼很小,于是就把我的大鱼送给了他们 。
结果,小孩就有点不开心地说,“哼,要是我爸爸下河里去,肯定能捞到比你这个更大的” 。
按我们一般的想法,这小孩真是不懂事,人家好心好意把鱼送你,你不感谢就算了,怎么还说这种话呢 。
但后来我一想,小孩生气是有道理的,我把大鱼送给他,衬托了他们的鱼很小,于是他就感到很没有尊严——大家都来捞鱼,凭什么你就能捞到大鱼而我们只能捞到小鱼?你这么能干,怎么我爹那么没出息?(在一般小孩子的心中,父亲总是最优秀最厉害的)
如果这件事能重来,或许我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在送鱼之前,先谦卑地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小朋友,叔叔的鱼没法带回家了,你需要吗,需要的话我送给你可以么”——当你想要释放善意的时候,应该是一个谦恭的样子,而不是一想释放善意,马上就爬上道德高地,觉得自己有颗好心了不起 。
现实中很多人就是这样,当他在对别人好、纠正别人、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就先爬上了道德高地,假如对方没有接受他的好意,他就开始气急败坏,“好心好意对你你怎么还不领情呢”“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
所以,当你想要施仁施善的时候,应该要尽可能地小心、尽可能地谦卑,就像曹德旺所说,“你要捐赠,首先就要感谢穷人给你机会,他不穷、不需要,你还没地方捐、想做好事都没门呢 。”
我们需要时刻意识到——当你想要帮助别人、纠正别人、建议别人的时候,其实是你希望别人配合你来完成你的意愿,以此来满足你的良知、你的支配欲、你的优越感,说到底这还是你自己的事——帮别人只是出发点,满足自己才是落脚点 。
所以,当你想要对别人好的时候,应该拿出求人的态度来 。
如果你还不明白,你就反过来想——如果你的父母、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的伴侣,他们想要“对你好”的时候,能谦卑一点、拿出一个像找你借钱一样的姿态,你是不是就不反感了?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里的5句话,婚姻、育儿、为人处世都能用到它
文章图片
3,“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在中国,一个人某天失忆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他可能依然还记得“知足常乐”这几个字 。
这话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知足的人,能有几个?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一个女孩,她一个月工资8000—1万,她老公一个月6-10万,还有各种福利,一年到手150万左右 。家里的开销,都由老公负责,她要买啥,也都是她老公代付,此外,她老公每个月还给她5000块零花钱,然后,她想掌握经济大权,管理她老公的工资卡,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 。她在这篇帖子的最后写道,“我想管钱,是不是一个很过分的要求呢?”
下面一些点赞很高的回复是“5千包不了一个小三,却能包个老婆”“可以不管钱,但每个月赚10万只给我5千我接受不了”“一年挣150万只给6万?加个0还差不多” 。
屏幕前的各位,看到这件事、看到这些评论,你有何感想?
有人可能会觉得她的要求不过分,也有人会觉得她不知足 。
依我看,知不知足,要取决于她对自己的定位,假如她觉得自己不怕离婚、也不愁下家、追她的人都排到了法国,那她提什么要求都不过分,但如果她觉得自己也就只是一般的皮囊、一般的思想,那可以再商量商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