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裙 死亡、暴利、毁容,315最该曝光的乱象,到底有多疯狂?( 三 )


而这些事故的始作俑者 , 大部分的涉事商家多是受罚金几万的行政处罚 , 可这区区几万的罚金对于这个行业的巨额利润来说 , 不过就是自罚三杯而已 。

就算是背负上人命 , 目前的处罚措施也只是停业整顿 , 吊销有责任的医务人员的执照 。
即便如此 , “黑医美”的产业链依旧存在 , 这些小诊所 , “假医生”换个牌子 , 换座城市 , 依旧可以从头开始 , 赚得盆满钵满 。
而却对那些因为轻信黑医美机构 , 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人来说 , 却是终身难以弥合的伤痛 。

利益 , 乱象的直接驱动力
为何医美乱象这一话题 , 每年都会成为3.15曝光的常客?
究其原因 , 还是一个“利”字使然 。
就在上个月 , 某权威机构发布了《2022年中国美业白皮书》 报告中显示:2022年 , 中国美容服务业的市场规模高达6861亿元 。
这是怎样一块诱人的蛋糕?为了吃下这块蛋糕 , 又有多少人铤而走险?
有媒体报道 , 某美客的注射用嗨体成本价为24.72元/支 , 而市场价却是1500到3920元不等 , 利润高达10倍 。
而另一家竞品公司则更夸张 , 成本仅32.34元的产品 , 出厂价却超 2500元 , 而流通进医美市场 , 价格高达6000~15000元 。
这意味着 , 医美注射用品从成本到市场终端 , 差距最高可达462倍甚至更多!

试问 , 做什么生意能有这桩买卖利润高?这不就是妥妥的“印钞机”吗?
而中游的医美机构 , 以及众多小型诊疗机构 , 为在激烈竞争中获取更多利润 , 更热衷于使用一些低成本的妆字号产品 , 甚至没有产品批号的产品 。
就像这一次315曝光的一家医美诊所 , 直接在展会现场打出“现场祛皱 , 99块任选一部位”的广告 , 吸引顾客前来进行美容针剂的注射 。
面对顾客咨询 , 销售员全程未将风险禁忌进行任何解释说明 , 只是想方设法用各种专业话术让消费者相信 , 操作简单、恢复快、效果好 。
很显然 , 在他们的眼中 , 消费者早已不再是人 , 而是“不宰白不宰”的羔羊 , 是一只只替他们下金蛋的鹅 。

日夜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 享受着来自行业的“暴利” , 在金钱面前 , 什么约束 , 什么法规 , 通通都被抛在身后 。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 根本架不过他们专业话术的一通忽悠 , 加上弥散网络的容貌焦虑情绪、低门槛消费贷款陷阱 , 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 最终落入了黑医美的陷阱 。

谁在制造容貌焦虑?
如今 , 人们越来越注重外貌 , 整容的年龄也越来越低 。
许多90后、00后成为医美的主力军 , 而每年高考结束 , 更是有许多十几岁的高中生 , 走进了美容院 。

割双眼皮、隆鼻、下巴注射等医美项目 , 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
而美容院门口“好看的人 , 做什么都对”“拯救颜值 , 逆天改命”各种夸张的广告词 , 更是时刻诱惑着人们 , 只要走进这个大门 , 就能收获一个崭新的人生 。
诚然 , 追求美 , 是每个人的权利 。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 , 没有谁能永远貌美 。
娱乐圈 , 有多少不差钱的艺人、演员 , 都曾尝试各种医美手段 , 到最后均成了没有任何辨识度的“整容脸” 。
没有作品 , 空有美貌 , 只会被人笑话是“花瓶” 。
真正让一个人“常青”的 , 不是容貌 , 而是能力和品格 。
妄图靠整容走上人生捷径的人 , 最后都是会被打脸的 。

当然 , 如果现在的你 , 仍旧对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不满意 , 想要通过医美的方式 , 让自己变得更有信心 , 这也无可厚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