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二 )


长大后她好不容易找到相爱的人 , 丈夫却又猝然离世 , 几个孩子也相继夭折 。
母亲偶尔心情好的时候 , 也会笑吟吟教阿廖沙识字 , 大声称赞自己的儿子 。
但当生活的愁苦袭来 , 她又一副冷漠疏离的表情 , 让阿廖沙忐忑不已 。
说到底 , 爱是本能 , 更是一种需要习得的技能 。
父母的爱 , 或许笨拙、无力 , 但那是由他们的经验和经历造就的 。
作家麦家12岁那年 , 因为被同学辱骂自己的父亲是“牛鬼蛇神” , 和同学打成一团 。
被揍得鼻青脸肿的麦家 , 却再度遭到父亲的毒打 , 用力的两个耳光 , 扇得他鼻血直冒 。
小小的他不明白 , 为何自己帮父亲出头 , 他要这般不留情面?
他这一记恨 , 就是十多年 。
那些年 , 父子俩从不说话 , 他发奋读书远走他乡 , 每每写信 , 也从不提及父亲 。
直到他后来自己有了儿子 , 才逐渐明白 , 那一次令他刻骨铭心的毒打 , 是父亲在特殊时代给他的保护 , 那些沉默寡言 , 隐藏着无言的深情 。
想起知乎上曾有个话题:“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大的隔阂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是时代、经历、眼界的不同 , 让他们根本无法了解对方 , 因此相爱相杀 , 两败俱伤 。 ”
父母的爱 , 年纪尚小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懂得 , 但当我们长大 , 也到人间去历练过 , 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与伤痕 。
有些爱 , 我们身处其间时无法识别它的真实面目 , 但终有一天 , 我们会读懂隐藏的那份不舍与柔情 。
生而为人 , 谁都不易 , 试着原谅与包容父母的局限 , 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
让过去的过去 , 才能得到新生 , 放下了该放下的 , 才能重新启程 。
|高尔基《童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本文图片

3
原生家庭欠你的 , 你要自己赢回来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
不是每个创伤都是灾难 , 除非你允许这个灾难发生 。
落在我们头上的境遇是好是坏 , 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
书中有这么一个人 , 她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父亲 , 跟着穷苦的跛子母亲四处乞讨 , 周日就到教堂门口等着别人的施舍 。
十岁之后 , 母亲不好意思带着她要饭了 , 便开始教她学习织花边 。
很快 , 她就成了她们那一带织花边的能手 , 有了独立谋生的底气 。
嫁了人之后 , 她认真地爱着她那暴脾气的丈夫 , 用心照顾着家中的每一个孩子 。
命运苦厄中 , 她的心中却一直住着一位仁慈的上帝 。
这个人 , 便是阿廖沙的外婆 。
在阿廖沙昏暗晦涩的童年里 , 外婆是最温暖鲜亮的一抹底色 。
她会编温暖的故事 , 讲给自己的外孙 , 会对街边流浪的人 , 施以援手 。
乐观坚韧的外婆让年幼的阿廖沙懵懂地意识到: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存的环境 , 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怎么样去生活 。
昏暗的时日里 , 阿廖沙也如饥似渴地从周围汲取成长的养分 。
在温柔的外婆身上 , 他学会了对他人温柔以待;在孤苦伶仃的房客身上 , 他学会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
天气晴好的日子 , 他与童年玩伴 , 串街走巷拾破烂 , 以此补贴家用 。
遍地污泥的生活中 , 阿廖沙和他的外婆 , 凭着强大的信念 , 在忧愁压抑的空间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星 。
书中的阿廖沙的境遇 , 也是高尔基真实的童年经历 。
他在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时 , 感慨道:
童年的苦难 , 会教会你成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