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壹点亲情之路◎林成功家乡人把走亲戚、看朋友称作“出门” 林成功|亲情之路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
亲情之路
◎林成功
家乡人把走亲戚、看朋友称作“出门” , 意思是走出自家的宅居 , 来到亲朋的家里 , 一年一节时相互探望和拜访 。 这门与门之间 , 形成了一条连接亲情、感情和友情的路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亲情之路◎林成功家乡人把走亲戚、看朋友称作“出门” 林成功|亲情之路】儿时 , 感觉家乡特别“流行”出门 , 乡亲们对此十分看重 。 瞧路上携家带口、熙熙攘攘的人群 , 组成了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的出门大军 , 人们背着篮子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好不热闹 。 现在想来 , 那时虽然贫穷 , 但乡亲们却并未把愁容写在脸上 , 反而乐呵呵过得有滋有味 。 地瓜、菜团、稀粥等粗茶淡饭 , 催生出的是一派和谐、和睦与和善 。 艰难生活的重担 , 并未击倒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家乡人 , 憨厚、淳朴、坚强的人们那开朗、豁达和乐观的性格 , 似乎与生俱来 。 这一切的一切 , 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出门上 。
过年后的头几天里 , 村里人见面打招呼几乎众口一词:“今上哪出门?”对方回话:“拜丈人”“拜姥娘”“看朋友”等等 , 你听 , 这一问一答 , 把走亲戚的事说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亲情之路◎林成功家乡人把走亲戚、看朋友称作“出门” 林成功|亲情之路
文章图片
家乡人走亲戚 , 先后顺序有条不成文的规定 , 这就是正月初一看朋友 , 初二拜姥娘 , 初三拜丈人 , 初四以后则是七姑八姨捎连襟的排着转 , 亲戚多地排不过来 , 只能一天走两家甚至多家 , 这种出门就是个过场 , 点到为止 。 进了门问声好、拜个年、聊一会 , 然后背起篓子道个别 , 又风风火火地去了下一家 , 最后选定一家吃午饭 。
家乡人走亲戚 , 一直能走到正月十五 。 十五以后则是老年人相互走动了 。 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特殊的年代里 , 农村里一年四季无闲空 , 即便是滴水成冰的冬腊月也忙着整大寨田 , 那时家乡有句口号 , 叫作“腊月干到二十九 , 吃了‘箍扎’(饺子)就动手” , 就是说干到年根才停工 , 过完年立即上工整地 , 是没有时间走亲戚的 。
我第一次出门 , 大概是在我4岁那年的正月初三去姥姥家 , 爹去拜丈人 , 妈回娘家拜年 , 一并带上我和我的二哥 。 由于我们年幼 , 加上道远 , 爹牵出家里养的那头毛驴 , 把我们弟兄俩一面一个放进框里 , 谁知在过一个小桥时 , 因桥面结冰 , 毛驴滑倒 , 把我和哥哥掀进了冰水里 , 湿透了衣裳 , 冻得我们嘴唇发紫 , 一个劲地哆嗦 。 爹娘只能返回家给我们换上旧衣裳 , 赶到姥姥家时天都晌歪了 。
尽管第一次出门挺闹心 , 可还是爱出门 , 那是因为出门能看光景 。 所谓光景 , 无非就是看看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出门的人 , 再就是看看别的村庄的样子 , 遇上唱戏和杂耍的 , 也饱饱眼福 。 尽管看不出什么门道 , 但生下来就待在封闭的山村里 , 憋屈得够呛 , 难得利用出门的机会开开眼 , 如果遇到卖糖球的 , 也好让爹给买支解解馋 。
另一个是出门有好吃的 。 那时家穷 , 一年价稀汤寡水的伴着地瓜和地瓜干及“菜豆沫”(菜团) , 吃不上几顿小麦面食 , 也很少能沾着荤腥 , 而出门时能吃上饽饽和鱼肉 , 有这样的好事当然抢着去 。 因为年纪小 , 爹妈不想让我凑热闹 , 我便跑到村口等着爹 , 这时的爹妈也拿我没办法 , 只能让我去 。 但妈怕我不知礼数 , 再三地嘱记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亲情之路◎林成功家乡人把走亲戚、看朋友称作“出门” 林成功|亲情之路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