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壹点亲情之路◎林成功家乡人把走亲戚、看朋友称作“出门” 林成功|亲情之路( 二 )
在出门的路上 , 爹给我讲规矩 , 说到了亲戚家里给长辈们拜年时要说好话 , 嘴要甜 , 他教我叫什么就叫什么 , 不能嘴懒 , 需要磕头的要磕头;吃饭时他让我坐那就坐那 , 不能乱坐:在桌上吃菜时不能随便钳(用筷子夹菜) , 他钳什么我就钳什么 , 还要在自己的一边钳 , 不能饕馋地满盘子扒拉 。
对于爹的话 , 我虽然觉得太麻烦 , 但只要能让我去 , 倒也没什么 。 到了亲戚家里后 , 爹让我叫什么我就赶紧叫 , 让我磕头时毫不含糊马上跪下就磕 , 你还别说 , 嘴甜和磕头居然有了“外快” , 长辈们大多给我拜年钱 , 一毛、两毛、五毛不等 , 家里条件较好的竟然给一块甚至两块 。 从除夕夜在村里给长辈拜年 , 到出门走亲戚 , 最多时可“收入”五六块钱 , 现在觉得这几个钱不起眼 , 但那时已经不是小钱了 , 在我的眼里 , 这可是一笔巨款 。 当然 , 这些钱我是捞不着的 , 回家后立即交给妈 , 当时觉得心里不平衡 , 觉得空忙活了一个正月 , 没留下一分钱 , 只是赚了几顿好吃的 。 当然 , 布兜里少不了糖块 , 到了谁家里主人都给我们这些孩子糖吃 , 那时的糖块基本没有包装 , 大都是呈椭圆形还沾着糖砂的那种 , 吃起来甜甜的 , 这算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 而招待大人们的则是烟卷 , 我记得那时的烟卷很便宜 , 都是毛八分的没有过滤嘴的低档货 , 能看见锡纸包装的“大前门”等 , 甚至看见带滤嘴的烟卷儿简直是稀罕事 。
吃饭的时候 , 爹向主人客套一番 , 说不让我上桌 , 可主人不肯 , 非让我上炕坐下 , 我也巴不得呢 。 吃菜时 , 我总是瞅着爹 , 他的筷子伸向哪里我就跟着 , 有几次我发现桌上的鱼老是没人动 , 主人用筷子指着鱼张罗着钳菜 , 可爹与其他客人尽管答应“好好” , 但就是不钳 。 看着用白面裹着的、煎得焦黄的香喷喷的鱼 , 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 可爹不动筷 , 我也不敢由着性子来 。
文章图片
事后我才知道 , 贫困的家门买条鱼不容易 , 这条鱼只是上桌摆样子 , 动不得 , 一直要留到所有的亲戚都来过之后才能给最后的客人吃 , 对于这一点 , 出门的人大都明白 。
我还听爹说有木头鱼上桌的事 , 就是有的家庭买不起鱼 , 可又要面子 , 便用木头雕刻成鱼的形状 , 外面沾上一层面 , 下锅煎一下 , 倒也看不出真假 , 反正是主人不领着吃 , 客人谁也不好意思动筷 。 我不知道我经历的没动过的鱼里有没有这种木头鱼 。 但也有大方的主人在上了鱼后 , 马上用筷子将鱼头取下 , 意在告诉客人 , 这道菜不是用作好看的 , 既然鱼已经夹碎了 , 就不能再留作招待他人了 , 于是客人们这才象征性地动动筷子 。
童年时出门时携带的礼品 , 不像现在的商品这么丰富 , 牛奶、饮料、酒类等可以任意选择 , 那时的礼品主要是自家蒸的大枣饽饽等面食 。 出门时 , 用一个柳条编织的白色二升篓子 , 里面装几个饽饽 , 还有白面做的“莲子” , 条件好点的买斤大果子放进篓子里 。 果子用油纸包装 , 上面贴一个红贴 。 临行前 , 用一条带花的毛巾或干净的包袱搭在篓子上面 , 再用一条毛巾系在篓子上 , 揽肩背着 。 在主人家吃过饭后临走时 , 千篇一律地说几句客套话 , 请主人留下饽饽 , 但基本上没人肯留 , 那是因为贫困年代饽饽也金贵 。
文章图片
主人不留 , 客人再三劝说留下 , 你推我让的“夺把” , 若是很要好的亲戚觉得过意不去 , 便拿自己的饽饽与客人交换一个 , 算是留下了 , 篓子里的饽饽仍然一个不少 。 如果有大果子这易碎的礼品 , 在“夺把”过程中也就没有几个囫囵的 , 出门结束后 , 大果子都碎得不成模样 。 而饽饽怕风“刺娄” , 加上天冷 , 一个正月下来 , 那几个饽饽都起皮开花 , 裂得四陋八瓣 , 满篓子的饽饽渣渣 。 其实 , 拿这样的礼品出门走亲戚 , 就是个形式 , 就是图个好看 , 形成了民间出门的固定模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本文转自: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产生生活垃圾但你知道吗垃圾若处理不当会造成许...|疫情之下的“垃圾分类”小知识,建议收藏
- 本文转自:人民网他们不聋 今天,关爱“星星的孩子”
- |杨绛:什么是好的婚姻?
- 异性|异性越界的征兆:同频
- |一个95后女孩与康巴什的故事
- 情话|世界上最美的情话
- |【长篇连载】一曲烟花冷。(23)
- |《喜宝》-影评
- |都迈向22世纪了,还有年轻人写信,更重要的是在于表达“你对我很重要”
- |《第一炉香》-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