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念长,那些让人泪目的怀念之书( 三 )


锺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 , 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 。 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 , 要求一睹钱锺书的风采 。 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 , 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 。 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 。 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 , 怎能一一回复呢 。 但锺书每天第一事是写回信 , 他称“还债” 。 他下笔快 , 一会儿就把“债”还“清” 。 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 。 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 , 明天又欠 。 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
他并不求名 , 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 。 假如他没有名 , 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 , 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 ”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
人间也没有永远 。 我们一生坎坷 , 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 但老病相催 ,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 。 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 。 我每天去看他 , 为他送饭 , 送菜 , 送汤汤水水 。 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 , 在西山脚下 。 我每晚和她通电话 , 每星期去看她 。 但医院相见 , 只能匆匆一面 。 三人分居三处 , 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 , 经常传递消息 。
一九九七年早春 , 阿瑗去世 。 一九九八年岁末 , 锺书去世 。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 “世间好物不坚牢 , 彩云易散琉璃脆” 。 现在 , 只剩下了我一人 。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 , 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 家在哪里 , 我不知道 。 我还在寻觅归途 。
|清明思念长,那些让人泪目的怀念之书
本文图片

作者说——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 , 如涓涓流水般回忆了她和丈夫、女儿一家三口的生活 。 读完会有淡淡的忧伤 , 但又充满着生活的温情 。 《我们仨》200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 一书风行全国 。 全书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中 , 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 , 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 第二部分 , 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 , 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 , 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
【|清明思念长,那些让人泪目的怀念之书】1997年 , 杨绛和钱锺书唯一的女儿钱瑗去世 。 1998年 , 钱锺书先生逝世 。 2016年 , 杨绛病逝 , 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 “我们仨”也终于团聚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