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伍会娟:《鞋跟咯噔》( 二 )


赵小陶老家在东北 , 冬天天寒地冻 , 驻地在滇南 , 冬天温暖宜人 。 赵小陶昨晚就因为过年回家问题和丈夫起了分歧 , 丈夫坚持不回丈母娘家 , 口口声声是怕孩子禁不住折腾 。 怎么就禁不住折腾 , 孩子仅去年一年就折腾回奶奶家三趟 。 赵小陶婆家是距离相对近些 , 可那路程 , 要论时间 , 未必比赵小陶回趟娘家花费时间短 。 婆家在四川凉山山区 , 回去一次就要倒来倒去 , 汽车转火车 , 火车转汽车 , 最后还有可能转趟拖拉机 。 私家车倒是有 , 丈夫上下班开车没问题 , 可一说进山回家 , 他就晃起了拨浪鼓 , 山路太险 , 他还没这个胆 。
而自己的娘家呢 , 距离远是远 , 但是可以坐飞机啊 。 所以 , 赵小陶觉得丈夫就是不想回而已 。
凭什么?赵小陶结婚后发现 , 这三个字不知不觉已成为她和丈夫吵架时的一句口头禅了 。 凭什么不回东北?凭什么不允许我打鸡血?切 。
于是冷战 。
今早出门时 , 赵小陶一边收拾手包 , 一边有意瞄了还在吃早点的丈夫一眼 , 果不出所料 , 人家阴着脸正呼啦呼啦地吃米线呢 。 谈恋爱时 , 这样的脸色百年不遇 , 现在倒是隔三差五 。 德行 。 赵小陶关门的时候用上了力 , “啪”的一声 , 把自己差点震个趔趄 。
一想到自己一个没根没枝的外地人 , 遇到冷战连个躲的地儿都没有 , 赵小陶甚至后悔当初选择了远嫁 , 更为要命的是 , 这种悔恨的心情越来越频繁 。 这可能跟自己眼下的处境有关 , 人一旦处境生变 , 心境自然会变 , 倒也正常 。
尽管如此 , 赵小陶还是决定妥协 , 有时候 , 妥协 , 只有妥协 , 才是维系婚姻的最强动力 。 赵小陶妥协是想着顺便请父母过来逛逛 , 看看外面的风景 , 就当他们过来旅旅游 。 上班的路上赵小陶打了个电话 , 可母亲没答应 , 电话交到父亲手中 , 父亲也没答应 , 不答应也不是直接说他们不想来或者来不了 , 而是拐弯抹角的 , 说哎呀 , 冬天就得有冬天的样子 , 花红柳绿的 , 连个雪片都见不着 , 你们那没啥意思 。
话是这么说 , 赵小陶心里清楚 , 他们不来是怕麻烦她 , 他们最怕给她添麻烦 。 就比如 , 他们平时没有要紧的事从来不主动给赵小陶打电话 , 当兵的 , 哪能随随便便接电话呢 。 他们老是这么懂事 , 这让赵小陶内心更加愧疚 。
小臂处的伤口又开始痒 , 这是前些年赵小陶参加抗旱救灾 , 不小心从山头上滑下来 , 被钉耙划的一条又深又宽的口子 , 愈合倒是早就愈合了 , 就是一到变天就会刺痒 。 这么些年了 , 一直这样 。 丈夫说 , 这怕是要跟你一辈子了 。 接着 , 赵小陶可以马上接住他下面的话 , 你说说你 , 一个女同志 , 那么拼命干什么 。 重音落在“干”字上 , 满满的抱怨 , 想不通 。
是啊 , 那么拼命干什么?赵小陶也不止一次地反躬自问 。 赵小陶参军纯粹是出于对军装的热爱 , 就图一个飒爽英姿 。 为了这个飒爽英姿 , 赵小陶没在乎过苦也没在乎过累 , 环境好坏无所谓 , 工资高低也没啥 , 只要能穿这身军装 。
年轻的想法真酷 , 什么都可以毫不在乎 。
那次抗旱救灾 , 赵小陶一个人开着一辆勇士车 , 跑遍了所有的救灾点位 , 这些点位大部分都在大山深处 , 盘山路走了一圈又一圈 , 她连吓带晕 , 吐了又吐 , 可她也不在乎 。 白天采访 , 晚上回来加班熬夜写稿子 , 也顾不上洗头洗澡 。 抗旱救灾结束 , 鉴于赵小陶的上稿数量和质量 , 领导一致决定给她请功 。 每当丈夫问她图什么 , 她内心里立马就想起那个三等功承载的荣誉 , 那是年轻时辉煌经历的见证 , 丈夫根本不懂 , 他一个老百姓怎么会懂?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