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 , 越要提升员工的确定感 。
1
朋友A要辞职了 。
她说 , 封闭一个月 , 老板不仅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关怀 , 还降低工资标准 , 靠那点基本工资 , 活不下去 。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提升员工的确定感】朋友向我吐槽 , 疫情之前 , 老板在开会时总会给大家打鸡血、画大饼 , 告诉他们要放大格局 。 但封闭一个月之后 , 13人的团队已经有6人提交了辞职申请 。 包括她自己 。
和朋友B聊天 , 问他在疫情期间有什么感触 。 许久之后 , 他发来消息 , “公司在 , 我就在 , 共存之!”
朋友解释 , 在封闭的一个月里 , 公司不仅没有克扣工资 , 还组织人员给他们送必备的生活物资 。 更让人暖心的是 , 老板还给他们写了非常温暖的信 , “谢谢你们的坚守” 。
2
以上故事皆来自我的朋友圈 。 笔者同样被关了一个月(昨天刚好整整一个月 , 距离解封估计还得有一段时间) , 这些日子里 , 情绪同样有沉浮 。 内心的压抑 , 或多或少是有的 。
一个公司的人文关怀 , 在危急时刻真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 而这 , 也决定了 , 有多少员工 , 愿意与公司“同频共振” 。
我没有经营过企业 , 得到的或知识、或研究也都来自于书籍或相关培训 。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 , “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 , 老板越要提升员工的确定感 。 ”
作为公司的领导者 , 肯定得为下面的员工定方向 , 增加员工的确定感 。 这样行动才有很多人都说的“着力点” 。
恰好这些天在看傅高义先生的《邓小平时代》 。 里面提到 , 胡耀邦说邓小平的“东北之行” ,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 。
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答复林彪的《星星之火 , 可以燎原》同等看待 , 足以说明邓小平的东北之行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所释放的信号的重要性 。
书中指出 , 该行动 , “确定了中国发展的方向 , 增加了干部的确定感” 。
3
锦上添花易 , 雪中送炭难 。
后者难就难在如何为对方“降低不确定性” 。
举个例子 , 在疫情期间 , 有人能吃上肉、抽上烟、喝上酒 , 但也有人连基本的生活如米饭、蔬菜、油盐等都紧缺 , 你叫后者如何不焦虑?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别人有自己没有 , 才会焦虑;别人有自己也有 , 只不过别人好一点 , 那焦虑感就会少很多 。 ”
从体验心理上讲 ,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 。 和1的差别才是天差地别 , 但1和10的差别 , 其实可以很小 。
比如你可能会羡慕那些月入三、四万的人 , 但你你不会羡慕那些年薪几百万的人 。 为什么?一个是差距太大 , 你跳起来也达不到 , 但另一个 , 你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 , 加上时间的倍数、运气的来临等叠加而达到 。
回到最初讨论的问题上来 , 公司的温度有无、高低 , 员工都是能感受得到的 。 在一些公司里 , 员工愿意和公司共存 , 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在另一些公司里 , 老板和员工离心离德 , 想长期干好事业 , 估计很难 。
用我看《邓小平时代》的感触来说:其实 , 员工/百姓都非常容易得到满足 。
他们需要的 , 很少 。
但他们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化沉淀的教育背景下 , 他们能付出的 , 更多 。
前提是 ,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看见、被需要 , 以及被爱 。
这些 , 都是增加确定感的措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爱如蜜糖能让两个人都如在蜜罐里
- |我在自己的婚礼上,走神了
- 燕破岳|《特战荣耀》燕破岳真的战无不胜?高科技武器在“弹弓”面前秒怂
- |面对未知和不确定,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和归宿
- |《谁动了我的奶酪》: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内耗压垮
- |《亲爱的小孩》强行圆满结局的他,在现实生活中才是要远离的人
- |福利|电影《出拳吧,妈妈》将在南京首映,谭卓喊你“云通话”
- |男生主动提三个要求,其实是在提醒你:他真爱你了
- |相爱,远远比深爱更重要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如何用名著的“神开头”开启《防灾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