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民族日化企业自强闯的祸


都是民族日化企业自强闯的祸

文章插图
近来关于许多外资日化企业业绩下滑的消息很多,尤其是日化巨头宝洁,中国区发展颓势几乎难以逆转,甚至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外企在在华的“黄金时代”已结束,事实真是如此吗?外企折戟难道都是民族日化企业自强闯的祸?
2014年只剩下最后的一个月,当不少企业员工正盼望自己能拿多少年终奖时,一些外企的员工却在担忧自己能否保住饭碗 。据目前多家外企财报显示,不少外资企业在华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一些外企不得不打出“裁员牌”,通过缩减在华人力成本来止亏 。
业务萎缩:大批外企在华丢城弃池
某报道引用中国欧洲商会的调查数据,称去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的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而计划增加长期雇员的比例从2012年的61%降至48% 。这些裁员是在华运营的外资公司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部分 。调查还显示,2014年有24%的公司计划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 。
据悉,沃尔玛连锁公司将在中国裁员250人 。该公司计划在中国重组业务、控制成本并改善销售下滑的局面 。据消息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裁员主要集中在中高层管理人员,涉及118人 。
据采访人员报道称,从去年开始,沃尔玛开始在中国市场启动门店调整计划,在未来18个月,计划在中国市场关闭15-30家门店 。关闭的门店数量占沃尔玛中国门店数量的近9% 。
就在上个月,索尼集团被传出开始大幅度裁掉索尼移动中国区研发团队的消息,总裁员人数占公司95%以上,研发团队几乎被全盘砍掉 。
2014年是宝洁进入中国的第26年 。这位领跑中国日化市场二十多年的日化巨人,如今却要砍掉旗下半数品牌,数量高达90到100个,最终留下为宝洁贡献了95%利润的大约80个品牌 。这位“全球日化巨人”再中国也开始走入丢城弃池、员工出走的境地 。
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制造商联合利华日前发布五年来最差季度财报 。联合利华今年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2%,其中,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滑20% 。
百盛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1994年进驻中国零售业市场,是最早在中国经营时尚百货的外资连锁企业之一 。自2007年开始,百盛业绩显露出了滑坡趋势 。百盛2013年年报显示,除销售额略有上升外,其他主要业绩均有下滑,净利润更是暴跌58.4%至3.54亿元,这是公司上市9年来最差成绩单 。即便高龄创始人钟延森复出,百盛业绩还是在一路恶化 。一季度,百盛同店销售下滑8% 。
就连银行业都不能幸免,自2007年在华外资银行获准转制以来,外资行“本土化”已经七年,但近两年来,不论是业绩增速还是在华市场份额,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渣打中国的数据显示,2013年渣打中国的净利润从2012年的15.8亿元下滑至12.1亿元,缩水幅度达24% 。
业绩下滑的外企样本不胜枚举,一个外企员工对媒体称,当你一觉醒来,看到媒体上到处都是自己公司的裁员消息,这肯定是一件毫无安全感的事情 。
外企黄金时代并未过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曾经在中国无往不利的外资企业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却屡屡受挫,导致外企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分析人士指出,或是外企在华的“超国民待遇”消失推波助澜,也有评论指出,或是外企在华“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原因真是如此么?
自上世纪90年代始,外资企业纷至沓来 。彼时,不少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开出多项优惠政策吸引洋连锁进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010年12月以来,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被逐步取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