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三 )


陈忠实与徐剑铭是好友 , 他比陈忠实小两岁 , 是诗人、作家 , 后来因创作《血沃高原》《立马中条》而被人关注 , 有“文坛快枪手”之称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本文图片

晚年徐剑铭
当时徐剑铭在《西安晚报》当编辑 , 一天他去拜访陈忠实 。
还没进门 , 他就听到王翠英在大声指责丈夫:整天点灯费油 , 能写出啥名堂来 , 你挣不了钱 , 家务孩子也不管 , 还不如回村里养鸡 。
为给好友“撑腰” , 徐剑铭进门后将几张稿费单交给王翠英 , 笑呵呵地说:嫂子 , 别着急 , 我哥不会白努力 , 这是进账 。
王翠英意识到有些失态 , 连忙笑着招待客人 。
王翠英朴实善良 , 快人快语 , 即便与丈夫争执几句 , 两人谁也不往心里去 。 后来王翠英从村中一位老师那里得知 , 北京有位刘姓作家 , 一晚上的稿费就能买一头牛 。
王翠英嘴巴张得大大的 , 惊讶不已 。 此后她对丈夫看书、写作不再干涉 , 并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本文图片

1980年陕西作家群(左起京夫、路遥、蒋金彦、徐岳、邹志安、陈忠实、王蓬、贾平凹、王晓新)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本文图片

1980年 , 陈忠实在家乡菜园和老农交谈
王翠英将陈忠实的书桌擦得干干净净 , 担心丈夫晚上写累了 , 她就在桌上摆一碟炒花生 , 或着几块柿饼让丈夫咀嚼解乏 。
陈忠实感谢妻子的付出 , 他兢兢业业教学 , 踏踏实实创作 , 身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 几年间 , 他由一位民办老师 , 渐渐成长为公社卫生院副院长、公社副书记、文化馆副馆长 。
1980年 , 陈忠实被提拔为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 。 因单位离家比较远 , 他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家 。
一到周六傍晚 , 陈忠实的3个儿女就坐在村口大树下 , 眼巴巴地等爸爸 。 夕阳中 , 只要陈忠实的身影一出现 , 他们就张开小胳膊 , 欢快地跑上去 , 抱住爸爸的腿 。
这时陈忠实就会像魔术师一样 , 变出一捧水果糖 , 一袋山楂 , 或者一包饼干 。 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 , 陈忠实内心是满满的欢喜与感动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本文图片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立身篇》获得“飞天文学奖”
到八十年代中后期 , 陈忠实先后创作了《康家小院》《蓝袍先生》《四妹子》《立身篇》《害羞》等作品 , 多次荣获飞天文学奖、百花奖、当代文学奖 。
然而陈忠实并不满足 , 因为这时候 , 他身边的后起之秀路遥已经完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两部力作 , 名满文坛 。
比他小10岁的贾平凹也已经创作了《浮躁》《商州》 , 被众多读者熟知 。 自己年近50 , 却没有一部叫得响的长篇 。
陕西有个风俗 , 人去世后脑袋下面要垫一个像样的枕头 。 陈忠实觉得自己忙忙碌碌大半生 , 唯独缺一个硬邦邦的、日后可以垫枕头、有力量的作品 。
04
陈忠实的家乡西蒋村紧靠白鹿原 , 一个念头渐渐在他脑海里盘旋:以熟悉的白鹿原为生活背景 , 写两个家族几代人的恩怨冲突 。
这部作品以白鹿原为缩影 , 表现渭河平原大半个世纪的变迁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