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一对无运动特征的脏器,故整体属阴,结构基本对称,但二者在体内的位置是不同的 。左肾位置高于右肾,高者为阳,低者为阴,在此意义上也是左为阳而右为阴 。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上比较,人体非对称性的内脏几乎无一例外符合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的规律 。即脏器的运动特性(属阳)的分布和发展方向是左,而脏器的实体特性(属阴)的分布和发展方向是右 。惟一的反例是,具有运动特性的胆居于右,而实质性的胰脾居于左,但这恰恰体现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关系 。
于是,人体内脏从整体上看就是一幅典型的、自然天成的太极图(如图2所示) 。
解剖脏器太极图的基本特点
从卦象上看,这种结构正符合上三阴下三阳之泰卦,大吉 。上三阴为左肺、右肺、肝脏;下三阳为肠、胃、心脏 。诚如《幼幼集成》所云:“……阳从左升,阴从右降” 。阳从左升者,体现在从肠到胃再到心脏其运动特性越来越强,代谢越来旺盛;阴从右降者,体现在从左肺到右肺再到肝脏其实体特性越来越强,同样是代谢越来越旺盛 。肝脏、心脏分别居于阴、阳鱼头的位置,正是气最旺的位置 。内脏分布在整体上的这种关系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高超与远见 。
人摄纳的饮食与呼吸的自然之清气是人所利用的天地之气的代表,前者为有形之浊阴,后者为无形之清阳 。浊阴入于人体当归阳脏,得阳气所化才能为人身所用 。故食物进入人体一咽而下膈,直达胃部,渐由胃肠阳气化之而后为人体利用 。正所谓阴得阳助才能生化无穷 。自然清阳之气入于人体当归阴脏,清阳之气须得阴脏之敛聚而不致散动后才能为人身所用 。故吸入之气入于阴肺,由肺脏之阴气敛藏入人体 。正所谓阳得阴助才能生化无穷 。此天地阴阳之气与人身阴阳之气异趣相引、交感为用之理 。
在人体太极的阴阳之间有着实实在在的交感运动 。交感者,指物质的交流、传递、感应、变化 。按物质在阴阳鱼之间的流动方向(如图2)所示,胃肠为阳中之阴,物质(血液)通过血脉(门静脉系统)入于肝脏,肝脏为阴中之阴,故其交感的内容是阳中之阴气入于阴中之阴气;肝脏化生的物质(胆汁)又通过胆管系统进入肠道,其交感的内容是为阴中之阴气入于阳中之阴气,此亦为同气相求之理 。二者之交感构成所谓肝肠循环 。肺脏属阴中之阳,肺脏的物质通过肺静脉入于心,心脏属阳中之阳,其交感的内容为阴中之阳气入于阳中之阳气;心脏的物质通过肺动脉流入肺脏,其交感的内容为阳中之阳气入于阴中之阳气,此亦为同气相求之理,二者之交感构成所谓心肺循环 。在这里,阴阳二气在异性相吸的交感之中又蕴含同气相求之理 。
解剖是西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太极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将二者统一起来,中西医理并行不悖,一方面给解剖研究以新视角,另一方面更是明确了中医学也可以对现代解剖事实进行自己的解释,打破了中医与现代解剖之间的百年隔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