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上发现眼镜蛇遗骨 专家称可能开往印度

“南海i号”一路“游泳”进博物馆
下月入住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明年底市民有望一睹蒙“面纱”的沉船

南海一号上发现眼镜蛇遗骨 专家称可能开往印度

文章插图
时报讯(采访人员成小珍 实习生麦泽娜 通讯员张铭丽)作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水下考古发现,“南海i号”古沉船有望下月中出水重见天日,并正式“安家”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
昨日,在南越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水下考古20年”专题讲座透露,最快明年下半年,市民就可一睹蒙着神秘“面纱”沉船,而船上文物的发掘、清理与展示同步进行,“这个工作不是几年就可以完得成的,整船的全貌要几年后才会完整呈现出来” 。
出水
半潜驳船水下一路“护送”
“南海i号”沉船遗址位于水下约24米处,魏峻副主任介绍说,在起吊装载“南海i号”的沉箱时,半潜驳的甲板则将沉到水面以下约15米的深度,随后由“亚洲第一吊”华天龙打捞作业船将沉箱吊起 。但沉箱起吊过程不会离开水面,而是在水中由华天龙将其吊起平移到半潜驳上船 。届时半潜驳船将运载沉箱,在水下潜行,一路“护送”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据介绍,由于长期沉没海底,“南海i号”已经“适应”了海底的环境,在水下潜游能确保其不会因脱盐脱水而出现破坏 。
半潜驳船将沉箱“护送”到海上码头后,沉箱不需起吊,而是直接送上为其专门准备的气囊轨道之上 。随后,通过气囊的滚动,沉箱就进入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
保护
在水晶宫摹拟海底环境最安全
在 20多米深的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南海i号”船体已经不结实了,加上船上有数万件瓷器,打捞是最佳选择还是冒险之举?魏峻强调,“‘南海i号’在水晶宫里最安全” 。原来,尽管沉船在海底八百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很难得,但由于海底环境变幻莫测,时间过长保护难度就更大 。而水晶宫作为人造的水环境,完全可以模拟沉船此前在海底的环境,“非但不会改变沉船所处的水环境,还可以祛除海洋深处对古船保护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护它” 。
魏峻透露,“南海i 号”年底进馆后,最快明年下半年就能与市民见面,但由于保护的需要,沉船将继续由沉箱“贴身保护”,防止一打开沉箱文物因暂不“适应”环境而瞬间被破坏 。届时市民可一睹蒙着神秘“面纱”的沉船,而船上文物的发掘、清理与展示同步进行 。并考虑现场设实时录像,将文物发掘、清理过程全面展现,魏峻称,船上文物的发掘方案也需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如淤泥是全部清除还是部分清除等,“这个工作不是几年就可以完得成的,而整船的全貌要几年后才会完整呈现出来” 。
部分出水瓷器已有裂纹
本月起,一批“南海i号”出土瓷器已在南越王博物馆展出 。然而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小部分展出的瓷器细看出现了釉面龟裂的现象 。为避免出土的瓷器由海水直接转至空气中可能造成的损坏,目前对“南海i号”新出水的瓷器,有关方面都将其储存在含有一定盐分的水中,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水中盐分的含量以让瓷器慢慢适应,直至完全脱盐 。另外,出土的古瓷器除少部分进行展览外,绝大部分仍将放置在水中并库存起来,加以保护 。
防盗
雷达24小时监控防偷文物
为了避免重蹈“碗礁1号”的命运,“南海1号”从发现之日起,就有海军充当守护神 。据魏峻介绍,驻扎在阳江海域的海军设立的雷达监控站24小时监控沉船附近海域,一旦发现有不明船只在附近停留半小时以上,即会及时进行“驱赶”,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有效保护古沉船文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