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蕉下冲击上市,经营模式却恐难持续( 三 )


蕉下只负责销售产品 , 蕉下公司表明外包产品线可以灵活管理供应链 , 但是招股书中也提示到可能会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 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 而且在仓库管理方面可能蕉下公司也会较为薄弱 , 令人担忧蕉下是否能够面对接下来公司需要寻求扩张的产品质量和供应问题 。
对比同类品牌贵接近4倍的价格 , 使得蕉下产品给人一种“贵”的感觉 。 蕉下年收入超过24亿元 , 毛利率逼近六成、但是营销及销售成本占一半 , 研发开支粗略一算大概只是营收的4%以下 。
研发团队以只197名员工组成 , 占员工总量的七分之一左右 , 与此相比的是占了六成左右的销售和营销部门 , 研发和销售孰轻孰重的解答似乎有些眉头 , 打着“高科技”的蕉下产品 , 是不是只是另外一种“智商税”?
在新消费市场 , 蕉下和完美日记有很多相似的点 , 例如高毛利润 , 高营销费 , 甚至把产品外包代工厂 , 产品没有自建的工厂 , 在互联网时代打着“精致”的旗号 。
但即便是在前期资本看好的情况下 , 在完美日记上市几年来 , 情况看来是不容乐观的 , 新消费公司上市后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新消费公司的“营销出圈“模式 , 打造出来的”网红产品“ 。 极易在质量品控方面的一些细节 , 往大了说的话就是公司的发展前景 , 经营模式究竟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 也将都是新消费公司在资本市场 , 需要解答的疑问 。
结语
蕉下虽是在天堂伞的统治下 , 开辟了一个新的差异化产品 , 在做出极致单品的同时 , 又在营销上面花了大心思 , 也取得了一定的战绩 , 但是整个销售都在往头部产品倾斜的同时 , 其大部分其他产品 , 也比较被动 。 而且 , 在品控质量上可能有些客诉 , 在支架质量上 , 消费者也带有一些疑问 。
而且贴牌代工生产的产品 , 可能在品控方面存在漏洞 , 而在产品营销方面花了大量心思的蕉下 , 也会因为增加成本支出的比例 , 令其不堪重负 。
蕉下或许应将重心转移到产品本身上来 , 因为蕉下本身就是以“黑科技“出圈的 , 自然在研发投入之上需更加努力 , 才能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