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懒起画峨眉:古代眉妆一路行来,尝过浓妆艳抹,也品过素净典雅( 二 )


八字眉、远山眉、惊翠眉、愁眉
等轮番上阵 , 但是细长的蛾眉还是眉妆的主流 , 而晋代的陆机为它增添了“蛾眉象翠翰”的美名 。
北朝时期则出现了“黄眉墨妆”的说法 , 这是因为北朝周宣帝时下了一道禁令 , 除了宫人 , 社会上的女性不能施用粉黛 ,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替代的黄眉 , 河北辽地民间诗云:“有女天夭称细娘 , 珍珠络髻面涂黄 , 南人见怪疑为瘴 , 墨吏矜夸是佛妆 。 ”虽然黄眉不久后被南风北渐冲击而逐渐衰落 , 但它的出现也算是丰富了眉妆的颜色 。
2、 隋唐:新月曲如眉
隋唐时期可谓眉妆的巅峰时刻 , 纵观历史 , 隋唐时期女子的化妆术是我国古代化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 这是中国古代女性最重视妆扮的时期 。
这一切从隋炀帝的好色开始 , 他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从波斯购买大量进口螺子黛赐给宫人画眉 , 造成了“由是殿角女争效为长蛾眉”的局面 , 其对美的追求的狂热情形 , 使得画眉成为了风靡朝廷到扩散到民间的“全民运动” 。
女孩子懒起画峨眉:古代眉妆一路行来,尝过浓妆艳抹,也品过素净典雅
文章图片

由是殿角女争效为长蛾眉
而到了唐朝 , 其浪漫开放的风气更是助长了眉妆形式的登峰造极 , 在化妆中占据了首席的地位 , 大胆、奔放、奢华的唐朝人开始尝试探索蛾眉以外的眉形 。 在贞观年间阎立本的《步辇图》上 , 我们可以从宫女的眉妆看出她们与前人的不同:比起细长的蛾眉 ,
初唐的人们更倾向于较宽而曲的月眉 , 也称作“柳叶眉” ,
形状如半月或柳叶 , 这是唐朝眉妆向阔眉发展的信号 , 在后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的同代人物画像也有所印证 。
唐朝阔眉的描法也有演变 , 从张萱的《捣练图》、《弈棋仕女图》等绘画作品中可以窥见:万岁登封年间 , 眉头尖 , 眉尾分梢;长安年间 , 眉头下勾 , 眉身平而尾向上扬且分梢;景云年间 , 眉短而上翘 , 头浑圆 , 身粗浓……短短十余年眉妆的画法就已经一变再变 ,
可见唐朝包容万象的开放 , 那个时期的眉妆可谓变化莫测 。
晚唐时期的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 , 但相比起传统的眉形来说非常短 , 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 , 为了便于描画清晰 , 女性把自己原本的眉毛全部剃掉 , 在眉头位置用眉粉描上大半个拇指盖大小的椭圆形状 , 眉形浓重而短小 , 如被视为唐代绘画经典的《簪花仕女图》中人物一般 。
唐朝时期的眉妆之丰富多样 , 亦可在唐玄宗令人创作的《十眉图》中体现 , 其中精心挑选并描绘了当时流行的“开元御爱眉、小山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月梭)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横烟)眉、倒晕眉”十种样式 , 而这只是他在位时期流行的十种 , 未被记载入册的眉妆恐怕只会更多 。
时世不与人同 , 眉妆最终回归质朴 , 素净典雅
1、 宋元:淡扫峨眉
自宋代开始 , 受到理学的影响 , 全社会追求更自然雅致的气质 , 而对于妇教妇德有了更多的框定 , 风气也不似盛唐开放 , 逐渐向内敛和儒雅转变 。 随之变化的是妇女的妆容 , 她们不得不放弃华美的修饰 , 淡化自身 , 皈依家庭 , 表现出柔顺驯服的样子 , 所以宋元的眉妆常常比较秀丽淡雅 , 显示出女子的端庄与温柔 。
宋元两代的宫女和民间妇女所画的基本是复古的蛾眉 , 辛弃疾《青玉案》的“蛾儿雪柳黄金缕”、欧阳修《踏莎行》的“无言敛皱眉山翠”、秦观《生查子》的“远山眉黛长” , 赋予了蛾眉更多的美好的比喻意象 , 尽管所赐予的名号不同 , 但从宋代的绘画等作品来看 , 都是细长的样式;记录元代社会风情的《三风十衍记》介绍:“窈窕少女 , 往来如织……然不事艳妆色服 , 淡扫蛾眉 , 以相矜尚而已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