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很多人说 后来的我们,异乡人的北京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很多人说 后来的我们,异乡人的北京
文章图片
很多人说 , 刘若英电影《后来的我们》是拍给青春的 , 为了纪念青春里那个爱而不得的人 。 但我看到的 , 却是一对北漂的年轻人 , 在生活的艰难中 , 丢了你 , 丢了我 ,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 却没有了我们” 。 北京是个繁华的城市 , 繁华到一天基本没有时间 , 繁华到当我们互相忙起来就无法兼顾 。 从一无所有到城市扎根 , 从10平米地下室 , 再到130的三室一厅 , 可到最后 , 身边的人 , 却不再是那个陪你一起走过幽暗岁月的人 。 这就是北京爱情故事 。 后来 , 回不去了 , 再也回不去了 , 幸福不是故事 , 不幸才是 。 后来 , 有些人不在了 , 可还是会敲打你窗 , 曲终人散尽 , 情节还在哽咽喉咙 。
北京 , 我也曾来过 , 生活过 , 后来又离开 , 一步三回头地 , 和北京挥手说再见 。 多少女孩子年轻的时候 , 也像我这样一无所有却有满怀期待 , 一咬牙一跺脚跳上一辆绿皮火车奔向了北京 , 到最后大部分都被生活淹没 。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 , 跨过地铁、公交、广场的人山人海 , 奋身跃入万千生命汇成的热气蒸腾 , 无论是风花雪月或者为了生计奔波 , 为了很高的房价 , 你都得日日和生活短兵相接 , 被大城之炼丹炉销骨毁形 。 事实上 , 这座北纬39度极度干燥极度缺水的巨大城市是如此无情 。 友谊不是没有 , 只是如此稀薄 。 爱情 , 也不是没有 , 总归是那么脆弱 。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 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 许巍《曾经的你》歌词里描述的 , 仿佛就是年少轻狂时的我们 。 那个时代的我们在北京求学求职 , 在动荡辗转中长大成熟 , 或是因为置身这个大城的某种迷失 , 或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 总有那么一个痛点被这首歌感同身受地描述了出来 。
我挤过那个年代的老式绿皮火车 , 买过那个年代的春运黄牛票 , 在哐啷哐啷的火车上席地而坐吃过泡面 。 在北京那些年 , 在每年春运的“灾难”中 , 一遍又一遍踏上回家的路 。 拖着大包小提的行李 , 听着一声一声的火车汽笛 , 拥挤在气味复杂混浊的车厢里 , 从北京到家 , 26个小时火车 , 硬座 , 再搭乘长途大巴 , 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颠沛五六小时 , 方能到家 。 可无论如何艰难 , 还是要踏上回家之路 。 因为 , 返乡的念头根植于春节合家团圆的习俗传统之中 , 根植于最珍贵的回忆与情感之中 。
为了生存 , 我们早早成人 , 离开家乡 , 来到大城市寻找梦想 。 为了梦想 , 我们无休止地学习、工作 , 不断付出与牺牲 , 在城市里暂时安顿下来 , 甚至得以扎根 。 每个城市都充满了欲望 , 而北京的欲望饱满闪亮 , 富有梦想的特质 。 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 看看这个呼啸前行的世界 , 每个人都在忙 , 忙着生 , 忙着死 , 忙着追名逐利 , 忙着油盐柴米 。 这是一个改造你的城市 , 也是一个被你改造的城市 。 北京尽情地伸展身躯 , 给你改造它的权力 。 同时 , 它以可怕的胃口 , 鲸口大开 , 囫囵进食 , 让火车站吞吐的如蚁人流 , 汇合成这个城市 , 永恒的根骨和栋梁 。 北京 , 在这个我融不进去的大城 , 我始终记得我是一个异乡人 , 灵魂的噪音只有在故土才能得到过滤和平息 。 一年终了 , 回到故乡 , 才是获得安宁的最好机会 。 于是 , 一年又一年春运 , 我来到火车站 , 排队排成冰棍 , 挤车挤成照片 , 支撑我的是返乡的希望 , 是去年走时父母对我说的“早点回来 , 平安回来” 。 但是春节一过 , 我又立即跳上车奔赴爱恨交织的北京 。 故乡 , 只是和父母偶尔相聚的地方 , 是一年一度或几度的乡愁旅馆 。 故乡再美的山水、再乡愁再环保的食物、再浓的亲情 , 都挡不住我们匆匆奔跑在异乡的脚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